2007年3月28日,在浙江台州召开的电动车高层论坛上,江苏自行车行业协会理事长陆金龙谈到了已经出台的关于轻型电动车和电动摩托车的六个标准(征求意见稿)的问题,当时引起了一部分在座企业的重视,包括金华绿源的倪捷也表示了担忧。这段时间内,关于这“六个标准”也在行业内引起了一定的注意,其实,这六个标准的出台,有着更深层次的背景。
摩托车企业大反击——老虎发威!
2006年,中国摩托车企业遭遇到有史以来最萧条的时期,除了部分领导型企业保持良好的态势外,较小的摩托车企业只有停产或转向电动车行业,中间企业则库存严重,亏损额迅速上升。 城市禁摩已经有几年了,但是出现这种普遇性的霜冻期并不多见,不少摩托车企业开始市场调查,最后发现,原来抢去摩托车企业市场的竟是一向被摩业视而不见的——电动车行业,尤其是电摩。 2005年以来,电动车和摩托车发展情况大有不同。电动车行业整体形成井喷之势,大量企业涌入,价格下降,大量经销商加入了电动车行业。电摩越来越像摩托车,外观和款式上甚至超越摩托车。而在政策上依然享受着电动自行车的政策;不用办执照,不用交强制险,不用年检等等,每年省去近千元费用,还可以畅通无阻的在非机动车车道上行驶。与摩托车这只老虎相比,电摩这只狼的优势就在政策空白的环境当中成长。
更重要的是,城市市场中,简易款的电动自行车占据了主流,填补了摩托车退出之后的空白,但是在摩托车转战三、四级市场之后,电摩也开始大行其道,这样无论是城市市场还是农村市场,摩托车都受到了电动自行车的挤压。
原因找出来了,摩业老虎也发威了,摩业老虎们开始商议对策。在经过一段时间充分的调研之后,发现电动自行车产品虽然花样繁多,但是标准只有一个,而且现行标准和实际产品类别之间存在严重的差异,遭成了很多类似摩托车款式的电动车挤占了摩托车的市场。摩企经过讨论找到了对策,一系列的标准草案很快形成,并被送到了国家发改委。在他们看来,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并不公平,对摩企规矩那么严,而电动车却可以畅通无阻,并且免费占用非机动车道?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一碗水要端平
确实,一方面摩托车企业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交通管理部门对电动自行车尤其是违规电动自行车的限制情绪也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相关部门也开始慎重考虑管理的问题。现实的情况是,原有的电动自行车的标准不可能扩容涵盖所有的现有电动车类别,而摩托车行业认为类似摩托车外观的“电动自行车”应该重新定义类别,于是全国新的标准政策在这种背景下讨论出台,这即是“六个标准”。有消息透露,新的标准政策可能将电动自行车分成三级,将把目前市场上的电动自行车分成三类,40公斤以下、时速20公里以内、有脚踏功能的称为电动自行车。40公斤以上、时速40公里以内、没有脚踏功能的称为轻型摩托车。时速在40公里以上、电机动力的称为电动摩托车。前者仍属非机动车,后两种将划入机动车。这样一来电动自行车行业管理有望理顺,也为交管部门的分类管理提供了依据。
但仔细分析一下这“六个标准”我们发现,制定单位将现有的所谓“电摩”单独从现在的电动自行车中体系中分离出来,并且将其作为机动车来处理,但是现有“电摩”在技术上暂时还并不具备与其他机动车在机动车道上同时竞行的安全性,那么这样处理是否合理还需要慎重考虑。另外,这“六个标准”对于现有的电动自行车产品的定义以及分类管理的方法是否符合整个行业大多数制造企业利益、符合广大经销商群体的利益、符合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并在现有管理口径上与各方面是否取得了公平与效率的平衡。而显然的是,这“六个标准”对于现有的电动自行车企业将是一次大考,会引起现有企业的如何反应,暂时还是未知数。
新规之下,电动车企业如何竞争?
新规出台后,借非机动车名义的电摩、轻便电动车将会受到极大的打击,现有的产品将面临重新分类管理,而且由于性质不一样,消费者也将适应不同的管理口径。这时,电动车企业尤其是生产电摩的将不得不重新定位电摩的产量,进入机动车类别的生产目录;或者将生产完全倒向电动自行车;或者适应新的产品生产要求,成为跨品类的生产企业,现有的“擦边球”形式生产和销售模式将面临改变。
在新标准出台之后,原来生产电单车和简易款的企业,在新政策的环境下,随着市场需求的放大,将给它们带来规模上的优势,加快品牌的形成,市场品牌格局将出现新的变动。
原来依靠豪华款打市场的企业将面临着一次痛苦的转型,必须转向电动自行车为主打产品或者进行技术产品升级,向更高类型产品迈进,生产符合机动车规定的轻型摩托车或电动摩托车。这样,随着市场准入管理的逐渐严格,小型企业在遭到法律打击时可能会随时逃离。
摩企调查后还发现另一个电动车行业的软肋——生产企业混乱,不规范。没有按照机动车的企业生产标准来安排生产活动,例如:各种认证、年审等。这些都大大降低了电动车成本,增加了电动车的竞争力。这时摩托车企业还会进一步向政府施压,推行各种强制标准。通过提高行业生产标准,将进一步增加规模较大企业的成本。
同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成本也在上升,这时候,大企业的成长速度进一步减慢。许多中等规模企业成长速度将会跟上来,面对2007年数千万台的容量,市场上将会有更多的中小品牌争夺现有大企业的市场份额。
但很显然的是,标准分类出台以后,市场将面临细分,对企业的细分能力也将提出更多的要求,从产品规划开发、生产配套、市场营销到售后服务都要求面对市场进行重组,要不就单品类要不就适应市场分类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