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铅业网上看到,去年11月,国内市场铅价最高曾达到15300元/吨,之后出现回调。正当企业兴奋之余,近日铅价又跃升至1.5万元/吨。受此影响,用铅大户--蓄电池行业腹背受敌。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蓄电池成本随之上升,提价成为唯一缓解压力的途径。由于出口合同签订在先,损失已成必然。而在国内,产业链下游重要用户--电动自行车行业由于蓄电池价格的上涨,一些企业迫于资金压力,不得不减少从蓄电池企业进货。
多种因素致铅价上涨根据中国铅业网公布的数据,2006年7月,上海1号铅的价格为1.07万元/吨左右,到2006年9月,陡然上涨至1.32万元/吨,而近日又再次飚升到1.5万元/吨。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铅价涨幅已超过40%。
铅价上涨的原因,在于铅主要消费领域持续旺盛的势头。我国铅消费主要集中在铅酸蓄电池领域。2006年,我国铅酸蓄电池耗铅所占铅消费总量的比例约为72%。铅酸蓄电池最终消费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动车领域、铅酸蓄电池出口和汽车领域。
事实上,早前就有蓄电池价格上涨的传言,部分企业开始囤积铅,以避免铅涨价所带来的影响。而近期铅价的上涨,已使一些蓄电池生产企业面临极大的困难,被迫限产甚至停产。
3月11日,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浙江省蓄电池行业协会召开座谈会,并对所有会员蓄电池企业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发出建议,从3月12日起,蓄电池出厂价上调10%-15%。这份会议纪对蓄电池涨价原因的解释是,随着2006年铅市场整体走势一路攀高,到目前为止,铅价同比上涨20%,而今年还将延续去年的上涨走势。如此一来,生产成本高昂的问题,靠企业内部管理已经无法平衡,蓄电池价格必须上调。
业内人士预计,按目前情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原材料价格不会有所降低。2007年,我国铅产量将在 305万吨左右,消费量在245万吨左右,铅净出口量将达到55万吨。但由于成本较高和铅出口退税取消,出口价格将有所上涨。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大,企业对铅矿的争夺只能是更加激烈。
而随着铅价上涨,蓄电池价格还会做出相应调整。
殃及下游电动车产业按照行业协会的建议,蓄电池价格若提高10%,一组36V的电动车电池估计要提价30 元左右,再加上运输、人工费用都小幅提高,一辆电动车的市场价格可能要提高40元。
据统计,铅在电动自行车电池中所占的比例高达70%左右。一组36V的电池重量为12.3公斤,其中铅的使用量超过8公斤,按照1号铅目前的价格折算,生产一组电动自行车用蓄电池,仅铅的成本就上涨47元,而这还不包括其他原料上涨的成本。杭州的一位电动自行车制造商对记者抱怨:"36V的蓄电池从270元调到295元,48V的从36 0元调到395元,涨得也太离谱了!"而蓄电池厂家也有苦衷,作为主要原料的铅,价格实在是"跑"得太快了。
在国内电动自行车生产集中地杭州,前不久也传出电动自行车企业召开联系会,商讨集体涨价的事宜。而一些不具备资金实力的小型企业,不得不减少向蓄电池厂家的购买量,进行限量减产,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业内人士表示,原材料铅价格上涨,不仅使蓄电池生产企业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压缩,电动自行车行业也同样受到成本和利润的双重挤压,而最直接的解决办法,也只有提高产品价格。这也使得上下游企业受到连锁影响。
据透露,电动自行车的生产成本近三年来一直居高不下,生产厂家去年就先后两次提高出厂价格,但是市场零售价格却持续走低。这些都是经销商咬牙硬撑下来--谁都怕一提价就会失去市场份额。但是面对此次铅价再次疯涨,大多数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再也扛不住蓄电池价格的一路走高。
电池企业有苦难言"在铅价一路飙升的同时,锡、铜、硫酸、工程塑料等原料价格,也有较大幅度的上涨,企业员工工资性支出成本、环保治理成本等明显增加,销售货款的拖欠也是不争的事实,加之销售领域的不规范运作,进一步恶化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一家电池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坦陈。
金属铅是生产铅酸蓄电池产品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材料。作为铅酸蓄电池生产厂家,铅价的波动时刻牵动企业的" 神经"。以前,一组电池的铅成本是104元,现在则要156元。蓄电池生产企业无法全部自己消化,只能提高出厂价格。
"铅价疯涨,让我们生产电池的企业难以忍受。"宁波圣豹电源电器有限公司销售部负责人无奈地表示。据悉,该公司近期已经提高电动自行车电池的出厂价格,幅度在10%左右。而绍兴永方电源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这段时间总是对经销商赔笑脸。
电池原材料铅价的急速攀升,不仅使蓄电池在国内市场受到阻力,同时也给原本只有5%左右利润空间的电池出口企业带来史无前例的压力。对企业而言,提价将面对客户不能接受而导致订单流失,而对于已签订的合同而言,原材料涨价,售价却不能涨,结果出现"出口越多,损失越大"的窘况。目前,一些中小企业不得不为此放弃欧盟市场。
面对电池企业面临的重重困难,业内人士表示,企业应加强技术、设备创新能力,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原料价格上涨而带来不利影响。对具备实力的企业而言,此次"阵痛"抑或是暂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