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的邵亦波走进了美国最好的咨询公司之一波士顿公司,全无商业基础的他,两年后以公司“最优秀雇员”身份,获准进入哈佛大学商学院继续攻读MBA。
“两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哈佛商学院的传授已使我对商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我头脑中渐渐隐去了科学发明的念头,创办一个优秀的企业,同样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生活的目标始终如一,通达目标的途径却做出了根本的调整。
1999年,在美国呆了八年之久的邵亦波背负着亏欠波士顿公司的9万美元债务,回到上海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一年他26岁。
“我决定回国做一个网络平台,沟通中小企业与个人。这个想法产生于我在美国的网上交易经历。一台500美元买来的电视机,用过两年之后,我通过网络以550美元出手,而不是设想中的折扣出让。个人对个人交易的魅力吸引了我,通过网络这一沟通供需的平台,每个人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我从中得到启发,这正是我的机会所在。”易趣在后来的运营中始终坚持做C2C,源于邵亦波的坚持。
“中学生到我们这里来了?”这是工商局留学生就业中心一位主任在见到邵亦波时的第一感觉。
26岁了,平生第一次创业。“第一次创业的人,往往怀着满腔的激情,非常自信,但也可以说是盲目的。要做什么心里无比清晰,怎样去做却还没有想清楚。”
“开始我在龙华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作为自己的创业根据地。首先遭遇的是招聘人员的问题,当时公司还没有注册,有谁愿意放弃稳定的工作,放弃对家庭老小的责任跟着一个毛头小伙子冒险?我中学时候的同学庞立帮了我大忙,他在别的公司从事IT工作,晚上5:00钟下班以后来我这里帮忙,一直到深夜,两个月天天如此,时间进入到8月份的时候,公司的架子终于初步搭建起来。8月18日,我的生意正式起步。”
度过互联网的寒冬
初始阶段的艰辛一度模糊了他的自信,《申江服务导报》上一则广告使得仅有一个服务器的易趣网站渐渐为人所知,到1999年底的时候,易趣已经拥有了十几个服务器,发展前景良好,加上当时大环境的良好发展势头,易趣于当年11月份融到第一笔650万美元的资金。
“创业型的企业必须借道融资来迅速做大。几乎所有的网络公司当时也确实是这么想的,烧钱举动越来越常见。当2000年纳斯达克‘跌跌不休’,互联网的冬天到来之时,业界共同感受到了冬天的萧飒。这是我们经历过的一次严重教训。”
经历过互联网非理性的繁荣和萧飒冬季的邵亦波,挫折之后仍旧延续着资本扩张的道路。“不过我们现在投钱越来越有目标,用多少成本可以吸引、争夺一个客户过来,该客户将会以怎样的方式给易趣的先期投入带来回报,每一笔资金进出,都有严格的成本控制概念。”
2000年10月,易趣筹集到了第二笔大的资金:2050万美元;2002年3月,e-Bay注资3000万美元入美国易趣,掌握33%的股权;其余67%的股份又于2003年6月以1.5亿美元溢价成交,表现出投资者对易趣盈利能力的强劲信心。
易趣在网络交易中的角色始终都只是平台,“做卖家固然也不错,很多人在网上开书店、服装店、饰品店,包括最大的亚马逊书店,做得都很成功。但我们始终坚持做中小企业与个人之间的桥梁。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众多中小企业出产的商品找不到买家,更多的消费者渴望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网络,只有网络,具有这种优势,把近在咫尺和远在千里的供需双方联系起来,这是我们的定位。”
大企业一般有自己的信息化建设,对中小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的成本非常高,他们也缺乏相应的技术与人才,借助他人的网络平台是成本最低廉的方式。易趣网的原则是卖一点收一点钱,没有设备空置的费用。
“每次周年庆,回想起一年里我们的进步和努力,简直是难以想象的。这就是我的创业乐趣。”
对后来的创业者,邵亦波有几点提醒:第一,资源。很多人以为,没有相关的资源就不可以经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的父母都是教师,可以说没有任何商业的人脉资源。1999年在美国8年之后重回上海,我认识的人已经不多了。”第二,初次创业的人都充满激情,这是好事,希望他们能对未来的困难多估计一些,多做一些准备。第三,要注意留人。虽然新经济企业通常都是铁打的磨盘流水的兵,保持公司关键人员的稳定对一家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非常重要。易趣网创办至今,一直都有很好的文化维系员工对易趣的忠诚,“公司创办4年,总监以上的高管平均工龄是3年,这也是我比较放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