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天津市武清县王庆坨镇近年来以生产低档自行车闻名,其自行车市场零售价大多在120元到200元之间。该镇有注册政策企业共105家(年产超过400万辆)、零配件企业143家、年产10万辆的企业35家、国家级生产许可证企业17家、拥有天津市技术监督局临时登记证企业88家。
据了解,目前王庆坨镇的自行车至今仍占领着北方不小的低档自行车市场。笔者在北京一些批发市场和百货超市看到有不少王庆坨生产的自行车,零售价大多在120元到200元之间。而其他的低档自行车也来自天津其他地区的生产厂家。
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王凤和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国内对低档自行车的需求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庞大的市场和需求给了王庆坨镇生存的空间。
王庆坨镇党委书记经常这样比喻:“王庆坨生产的自行车同其他大企业、独资合资企业生产的车,如果同时提供到市场,好比是让消费者选择天津夏利还是德国汽车,价格功能性能基本上成正比。”
国有老品牌的“余晖”
“OEM”,“联营”,“股份公司”是国有老品牌在当代自行车业求生存发展的几个关键词。
上个世纪70年代,凤凰自行车在百货公司的自行车区总是摆在最显眼的位置。1986年,在政府主导下,以凤凰为“龙头”,在江苏、浙江、广西、陕西和新疆等地的43个单位,联营组成“凤凰自行车集团公司”。凤凰派人参与其联营企业的管理,联营企业可以使用“凤凰”品牌,但必须为此支付的“品牌使用费”。
90年代初,中国出口的自行车有三分之一都是凤凰生产的。然而,中国2003年的自行车产量高达7852万,出口到世界各国的自行车为5043.8万。而这一年凤凰的产量为373万多,出口量仅为287万。1992年,凤凰与台湾的巨大机械工业合资成立上海巨凤自行车公司,生产“巨大”的低端自行车产品。为保持产能,再次通过联营方式,与江苏省江都自行车车把厂,一起生产电动自行车,往高附加值自行车市场移动。1993年,凤凰的年生产量突破500万辆大关,达523万辆。同年9月,凤凰改制为“股份公司”并成功上市。1998年全国自行车行业迅速下滑,凤凰受巨大冲击,1997年行业复苏,但凤凰却因为十几年前开始的联营,使得品牌影响力大大降低。1997年至1999年,凤凰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分别为21.6%、17.4%和14%。虽然随后凤凰陆续收回了品牌使用权,但竞争力仍然大打折扣。不过凤凰利用品牌和价格相结合的优势通过出口到日本、美国、欧盟和一些非洲国家,倒使得凤凰有了重新“上路”的机会。据了解,凤凰还试图通过在荷兰设立组装厂,希望能够避开贸易壁垒,并通过荷兰的便利物流网络,扩大在欧盟的市场份额。
同为上海的老名牌,永久和凤凰虽然经历各异但却有着相似的命运,不过,永久90年代在自行车业务遭遇巨亏后被中路集团收购后得到了一个绝好的发展机会。而作为过渡性交通工具的燃气车,上海约有20万燃油车需要用燃气机替换,由于是政府定点生产,被中路集团收购的永久成了“钦定”的生产商。
目前,永久的大部分力量都用于生产电动自行车。然而9月7日,北京市工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所有电动自行车被责令暂停在北京市场上销售。工商部门披露,北京目前销售的永久、龙、RALEIGH(兰翎)牌电动自行车的规格出现了与登记公告型号不符的情况,属套用已登记公告的型号销售。这种虚假售车行为扰乱了北京电动自行车市场秩序,既给消费者造成损失,也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隐患。此事件显然暴露了永久这样的老品牌企业在管理上的薄弱,对永久品牌的影响不言而喻。
“这些老品牌还有多大的余热就要看他们自己了。”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价道。
据了解,永久公司已经采取整改措施,包括召回部分产品,通知所有经销商不得再销售目录外的电动车,并为目录之外27种型号的电动车补办了备案手续。在北京市工商局公布的第六批电动自行车准售目录上,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一口气申请了“RALEIGH”、“永久”、“龙”3个品牌、34个型号的销售备案,永久此次进入公告目录,就意味着产品恢复了在京销售。
外来“黑马”的“野心”
1992年,台湾的巨大机械工业公司与凤凰自行车公司合资成立上海巨凤自行车公司,同时“巨大”还在江苏昆山设立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昆山捷安特和上海巨凤成为“巨大”的生产重心。捷安特等外来品牌一开始就刻意避开低价竞争,明确将产品定位于中高档,从而保留了足够的盈利空间。
2003年,“巨大”包括其在大陆的工厂平均出口单价为125美元,而凤凰2003年的平均出口单价仅仅在40美元左右。高端市场被占据,进一步挤压了凤凰等老名牌的生存空间。不久前,捷安特在成都设厂,这是其在中国未来自行车新市场布下的又一个重要据点。
捷安特北京负责人、北京捷安特京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清发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捷安特眼光投向的是10年到20年以后的中国大陆的自行车消费市场。
他预计,低端市场份额将会在未来5年后大幅下降,原因是随着中国大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运动健康休闲的功能将越来越被广泛接受,高档运动自行车的销售量将大大增加,高科技材料的自行车将被人们追捧,就如同现在人们对新款手机的追捧。骑自行车不再与收入低相提并论,而是时尚潮流的象征。在农村,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国乡村的道路将有很大的改观,低档自行车可能将被电动自行车和运动山地车所代替。
新军突起
经过市场的洗礼,中国自行车业培育并催生了不少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强的新型企业和品牌。新兴品牌中最引人瞩目的有富士达、喜德盛、力霸皇、澳柯玛等。
天津富士达拥有当前世界一流生产作业设备854台套,全员总数3000人。截止到2005年企业注册资本9538万元,资产总额4.8亿元人民币。年产、销能力为600万辆各种规格型号的自行车产品,并远销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在我国自行车行业中的规模发展上居全国前列,已经形成了全国销售网络,“邦德·富士达”品牌专卖店、代理商、经销商共400多家。
成立于1988年的浙江力霸皇年生产能力已经达200万辆,产品90%出口,70%以上客户为世界500强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等。2004年自营出口2987万美元,同比增长215%,上缴税收1400万元。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国内品牌目前主要精力还是在做好品牌的同时努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所以他们都把电动自行车这一增长最快的业务当成自己的主打产品,而在扩大出口获得国际知名度方面作为较小,这也会影响他们将来占领高端市场的速度。不过这也是他们眼下最好的办法了。
反倾销的阴影
虽然在国内市场上,中国自行车生产商厮杀得红了眼,可面对共同的“外敌”他们却异常团结,然而现实决定了他们再团结也难救困局。
早在1992年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自行车就进行了反倾销调查,随后,开始征收30.6%反倾销税率,期限为5年。1999年5月,欧盟再次启动到期复审程序,继续对中国自行车征收30.6%的反倾销税,征税期从2000年开始到2006年7月正式结束。如果在期满之前三个月,欧盟委员会和自行车制造商或制造商协会不申请复审,持续13年的反倾销措施将撤销。但是令中国自行车生产厂家和商会始料未及的是,欧盟非但无意取消对中国的反倾销措施,而且变本加厉,把对中国自行车的反倾销税由30.6%提升至48.5%。欧方的理由是,如果不提高反倾销税,欧盟将难以阻挡中国自行车大量进入欧盟,导致欧盟自行车工业出现混乱,欧洲自行车业的10万个工作岗位也受到威胁。根据国家海关总署的统计,2004年中国自行车出口总量超过5000万辆,出口金额16.4亿美元,但是中国对欧盟的自行车出口由于受到反倾销的影响,每年不足300万辆,和欧洲市场自行车每年1300万辆的销售规模不成比例。
王凤和告诉记者,虽然中国自行车协会和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牵头,与国内40余家自行车生产企业参加了应诉和集体无损害抗辩,但是欧盟还是坚持对中国自行车征收的关税由30.6%提高到48.5%。
2005年9月1日,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裁定支持加拿大兰羚工业公司RaleighIndustriesCanada和Procycle对进口的普通自行车及车架征收关税从原来的13%上调至48%的要求。理由是来自亚洲的自行车进口飙升,“危及了大多数”加拿大国内的自行车生产。
2005年9月27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通告,禁止进口使用含有石棉制品闸皮和闸垫作为部件的制品,而06年9月1日起,石棉含量超过0.1%的自行车将禁止进入日本市场。有关人士透露该禁令目前涉及中国自行车数量约百万辆,对今后我国自行车输日影响巨大,因为如使用不含车闸就会增加出口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