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产业透视大市场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兼中国自行车协会会长王凤和在谈到产业发展时说道:中国的轻型电动车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产业规模并不大,但其成长速度之快是诸多产业中少见的。
2005年,全国数百家企业的各种轻型电动车(含电动自行车)的总产量已经超过900万辆,出口约200万一300万辆,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元,利税约60亿元,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就业接近100万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轻型电动车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据此估算,2010年,中国轻型电动车的产销量将可能达到3000万辆,出口量将可能达到500万-600万辆,实现工业产值700亿元,包括上下游带动产值的产业总体规模将达到1300亿元。
比德文电动车董事长李国欣分析认为,从中国新型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要求看,轻型电动车成为轿车和公交车的较理想的替代品和补充品,有着客观的技术和需求基础,这种进程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个人交通时代的到来。而轻型电动车产业的发展将可能孕育一次由中国启动的产业革命,并成为中国引领新一代能源革命的新支点,成为推动中国和谐社会和创新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生长点。
“井喷”背后藏险情
在谈到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时,王凤和也表示了一定的忧虑:一般来讲,年产量在5000辆以上的已算是大厂,上万辆的企业屈指可数。由于进入门槛较低,规模上不去,造成了电动车本身的技术含量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尤其是江浙、天津等地更是形成了主要的产业集群,在配套企业里面经常出现“抄袭”的侵权现象。
李国欣分析认为,在众多的整车企业里面,管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几乎大部分的企业都忽略了管理一词,而将所有的精力集中到了“造车”与“卖车”之上。良好的销售业绩掩盖了一切问题,但是这并不说明你的车本身有多好,而是目前这个市场实在太“饿”。一旦当市场达到一定程度,销售遇到了阻碍,企业的管理弊端就会暴露无遗。
市场呼唤强势品牌
伴随轻型电动车的生产和消费繁荣,中国已经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轻型电动车配套产业体系。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随着行业的发展,那些盲目进入此行业的弱势厂家将会面临无法逾越的障碍。
王凤和认为,电动车行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市场呼唤强势品牌的出现。此时,企业不应把重心全放在市场份额上,应更关注技术的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及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的提升,打造电动车行业的强势品牌是面对未来市场竞争的不二法则。
从产业的未来良性发展来说,王凤和呼吁大家共同努力规范行业、建立诚信,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