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在中国的消费品领域,或许没有哪个产业的发展像电动自行车那样充满磨难曲折并且总是引人关注了,我国的电动车产业也可谓一直是在到底是“天使”还是“恶魔”的争论中得到了实质性的突破与发展。产量从起步之初的年产几万辆到现在的年产千万辆以上、配套体系从建立到完善、产业聚集从形成再到规模化,诸多迹象表明电动车产业的“雄起”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然而,在电动车是绿色环保产品、电动车是应对石油、天然气资源紧缺下的最好替代交通工具、电动车是工薪阶层的不二选择等等“天使”论的声音下,电动车是“恶魔”的论调还是此起彼伏,那到底谁在妖魔化电动车?谁正在剥夺电动车的上路权?谁让电动车感受到了“七年之痒”呢?
关于电动车的争论可能是从那场著名的倪捷与王凤和的“标准之争”开始的,但“标准之争”的实质问题只不过限于以倪捷为代表的“主轻摩化派”和以王凤和为代表的“反轻摩化派”双方在电动自行车的重量、宽度等问题上的争论,这个声音出现的充其量只是将淤积已久的矛盾公开化,它并没有形成完全妖魔化电动车的力量,更大的问题在于电动车产业在追求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忘记了一个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作为最终消费品的电动车——必需依靠质量、技术、售后服务等要素才能生存的教训。
上千家生产厂,上千个品牌,上千万的产量,在如此巨大的“成绩”面前,电动车产业将自己妖魔化的淋漓尽致。因为实现这样的“成绩”花的时间不到十年,上千家的厂家很大一部分只是作坊式组装厂,上千个品牌至今没有一个实现了绝对领先地位。在追求膨胀式产量增长、追求短期利润的同时,很多的电动车生产者丢掉了产品质量,丢掉了技术创新,丢掉了售后服务!那种跟风而上、赚一把就跑的心态比比皆是,那种把生产出来的电动车最终成了马路危险品的厂家处处都有,难怪我们的电动车遭遇了上牌难、上路难;难怪我们的电动车成了投诉热点;难怪我们的电动车产业不断的被妖魔化!
笔者认为,我国的电动车产业不解决上述问题就难以逃脱“摩托车第二”的命运,不把提高产品质量、加大技术创新、完善售后服务作为第一要务就难以成就电动车产业的明日辉煌。好在现阶段我们从某些企业身上看到了希望,诸如锡山板块中的优秀品牌千里马、新日、赤兔马、雅迪、欧豹、新世纪、哈雷等等,这些企业一直以来都以致力于将我国的电动车产业做大、做强、做好为己任,以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售后服务为基础,以提高电动车的社会地位为目标,它们正在做着我们的所有电动车生产者该做的事,为电动车产业正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