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生产的5358万辆不同类型、规格的自行车,目前正穿行在全世界178个国家和地区的大街小巷。它们作为全球大力倡导和发展的节能型、环保型交通工具,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双轮旋起中国风
2005年11月20日下午15时左右,深秋中的北京不时刮来一阵寒风,此时头戴红色自行车头盔、脚蹬黑色专业运动鞋、着一身黑色运动短裤的美国总统布什,在位于北京西郊的国家自行车老山训练基地,骑着一辆蓝白色山地车,进行包括6公里山地、10公里公路在内的骑山地车锻炼,重温1975年与父亲老布什访问北京时骑自行车转遍北京城的奇妙经历,整个过程历时75分种。人们可曾知道,布什总统用于健身的自行车,正是由中国凤凰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
中国自行车协会提供的一组数据表明,短缺经济时代作为“老三大件”之一、且需凭券购买的中国自行车制造业,目前正以蓬勃生机活跃在国内外市场,成为全球消费者购买代步工具时的首选。
据悉,截至2005年,中国共生产不同类型、规格的自行车8043万辆,其中有5358万辆正穿行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的大街小巷,全年共创汇17.5亿美元,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不仅如此,以飞轮、曲柄链轮、滚子链、轮圈辐条、脚蹬等为代表的中国自行车零部件,出口量、出口额也与日俱增,其中,去年仅出口额就达9.5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中国自行车出口继续保持着这种良好的增长势头。这也是自1992年以来,全行业一直呈现出的发展态势。中国自行车正凭借良好的性价比,成为中国轻工行业在国际市场颇具竞争力的产品之一,并促使了全球以日本、中国台湾等为中心的自行车产业不断向中国转移。
完整产业体系造就生产大国
中国自行车协会秘书长郭海燕女士是一位在自行车行业工作了许多年的资深专家。她详细介绍了中国自行车行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行车行业通过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装备,在生产技术、工艺、产品质量及自动化生产程度等方面有了明显地提高。同时,全行业从满足市场需求和追求利益最大化出发,不断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逐渐改变了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方式,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此外,在激烈的竞争中,生产和市场流向更适应市场经济的区域和厂家,并形成了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5大生产基地。目前,这5个产地年产自行车7900多万辆,占全行业的95%以上。其中,天津以3100多万辆的年产量居全国第一。
应该说,经过20余年的努力,中国自行车行业在整车及零部件生产方面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规格上看,全行业可提供轮径为16英寸到28英寸不等的小轮、大轮车;从类型上看,全行业可生产普通型、载重型、轻便型、运动型、竞赛型、特种型、儿童型等不同产品;从档次上看,高、中、低档产品齐全,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职业的各种需求。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中国制造的自行车在技术、质量、新材料应用等方面已达到了国际水平。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行车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
知名生产企业彰显竞争实力
像其他许多行业一样,中国自行车在从匮乏走向丰富,在从国内走向国外的过程中,也培育并催生了不少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和品牌。像传统品牌中的凤凰、永久、飞鸽,新兴品牌中的富士达、喜德盛、力霸皇,以及从台湾到中国大陆落户的捷安特、美利达等,他们在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及顾客满意度等方面走在了同行的前面。
据悉,目前,位居中国自行车行业前10名的知名企业,已牢牢占据了国内20%的市场份额,而且他们在经营方式、产品定位、市场拓展等方面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而彰显出了良好的竞争实力,同时也代表了中国自行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其中,凤凰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一家较早从事自行车生产的国有企业,近些年来加大了企业改制的力度,同时注重自有技术的研发和创新,目前已在业内拥有多个第一。如第一个被商务部列为2005~2006年度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第一个以大陆自有品牌在日本销售自行车突破10万辆,多年保持了凤凰牌自行车出口量和创汇额的行业第一等;来自中国台湾的捷安特落户江苏以后,依托领先的设计和技术,加大渠道建设和营销力度,使产品迅速被国内外消费者认知和接受;富士达作为天津自行车产业中的后起之秀,不仅购买了2200余种自行车专用生产设备,而且还与天津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联姻,成立了集产、学、研为一体的自行车技术研发中心,不断向市场上推出物美价廉的新产品,已成长为市场上颇受欢迎的品牌;来自深圳的喜德盛,瞄准高端产品做出口,其用新型复合材料生产的高端自行车正不断走上国际市场;对于浙江的力霸皇来说,注重技术创新和自身品牌打造,已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不二法则。
瞄准发展不足引导行业做强
上述发展现状,是不是意味着中国自行车行业可以面对市场高枕无忧呢?
事实上并非如此。放眼全球市场,目前,中国自行车行业在良性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品牌弱。致使现阶段大量出口的产品OEM的比例比较高,而在质量、安全、技术等方面要求更高的比赛用自行车、越野用自行车上,则难觅中国产品的身影。其次,出口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贸易纠纷不断。在中国现有的自行车出口企业中,尽管已出现了出口单价超过100美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但全行业出口产品的平均价格为32.65美元(注:目前中国出口的产品40%为小轮径自行车,因此平均单价较低。其中,成人用自行车的平均出口价为51.48美元),远远低于进口产品平均单价232美元的水平。近一两年来,欧盟等国和地区,已通过提高反倾销税率、限制中国产品进口等措施,对中国自行车设置出口贸易壁垒。第三,内需市场消费不足。近几年来,国内市场对新增自行车的需求量一直保持在2000万辆~3000万辆的水平,这种需求水平与只有2.8亿多人、但每年消费2000多万辆自行车的美国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解决正在遭遇的能源危机、环保问题和交通拥堵现状,正把具有节能、环保、休闲、健身特性的自行车作为一种大力支持和推广的交通工具,如法国等欧洲国家专门拓建了自行车道,鼓励居民使用自行车出行;日本为了让更多的民众知晓、参与自行车运动,更是把一系列象征自行车运动的抽象图案印到地铁磁卡上,使地铁成为宣传自行车文化的载体。
那么,中国作为自行车生产和出口大国,如何进一步做强自行车产业呢?
对此,中国自行车协会给出的“处方”是:瞄准发展不足,紧盯市场需求和流行,发展自主品牌,鼓励企业研发,加大轻合金材料(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和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提高产品质量,改变出口产品结构,增加产品文化含量。引导行业进一步提高零部件的加工制造水平,“以零促整”,“以整带零”。同时,利用已在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通过“自行车休闲与健康”专题节目、户外运动等,加大自行车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自行车内销市场的需求量和外销市场的附加值。
当然,要实现这样一个发展目标,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推动自行车行业中国名牌产品的培育和发展,对全行业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