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绿皮书》认为,近年,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政策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尽管油价不断上涨,尽管中央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但是在节能环保方面有很大潜力的电动自行车和小排量汽车,却在很多城市备受排挤。
目前,中国各地有84个城市禁行或限行小排量汽车,还有相当多的城市正在扫荡助力车和电动自行车。2005年,“禁电限小”问题引发了社会普遍争议,要求解除禁令的呼声越来越高。实际上,这映射了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
据悉,按照年初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今年3月底前,各地都要取消对小排量汽车在行驶路线等方面的限制措施。
与小排量汽车的城市交通问题一样,电动自行车今年也备受瞩目。我国中央政府和领导支持电动自行车的研制和使用,欧洲致力于推广电动车的非政府组织“超级动力”(Extra Energy)还在中国展开调研,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却在权力范围内,相继出台了禁止电动自行车出行的规定,给这个快速成长的行业带来巨大困境。
据了解,2004年全国产销量大约750万辆,比2003年几乎翻番,2005年有预计突破1000万辆,是世界电动自行车产量最多的国家,占到了世界总产量的3/4。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北京、南宁、福州、温州、海口等地相继出台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的法令。2005年5月,珠海成为第一个通过立法禁止电动自行车的城市,禁令从行政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电动自行车行业面临巨大危机。
电动自行车禁行的理由不外乎两方面:安全隐患和环保问题。在实际使用中,电动自行车经常超过国家规定的限速,并且有可能占用机动车道或人行道;电动自行车采用的蓄电池,使用半年到一年时间就需更新,电池生产和回收不当会造成严重污染;另外,市面上检测到很多电动自行车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与安全标准,且一些厂家的销售配套服务不完备,影响了电动自行车的行业声誉。问题的确存在,但作为禁行理由却值得商榷。专家分析认为,电动自行车引起关注的一些问题,根源往往不在于车本身。各地针对电动自行车的禁令,是对问题表象的简单化处理,而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没有得到认真对待。
自2006年1月4日起,凡符合国家《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规定的标准,并被列入北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目录的电动自行车可以进行登记,并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牌证,2002年核发的电动自行车临时号牌继续有效。
《中国环境绿皮书》指出,电动自行车业和小排量汽车行业都是对国民经济具有拉动效应的行业,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国亟待出台行之有效的电动自行车技术规范和行业规范,对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只允许那些符合标准的企业和产品进行销售活动,完善行业配套服务的规定,加强售后服务监管,重视维护消费者利益。同时须对电池回收等关联问题进行有效规划。
28日下午,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研讨暨首部中国环境绿皮书发布会在京召开。会议同时发布了由“自然之友”组织编写、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提供支持、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首部中国环境绿皮书。著名学者杨东平、王灿发、李 楯、孙立平、马军、廖晓义、杨鹏、杨富强等,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官员等,出席了会议并发言。国内国际上百家卓有影响力的NGO、学术机构、企业、媒体的负责人或代表到会参与研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