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电动车的领军人物与"绿色交通"的倡议者,早在1996年就自主设计开发了电动自行车,并为获得行业生存空间,从一个城市"吵"到另一个城市,促使这些城市为电动自行车解禁。当业内人士沉浸于电动自行车的市场前景之时,他又开始编织起电动汽车的产业梦想……
他的头衔有点奇特------绿源公司兼首席学习官。
把"学习官"作为职务的倪捷很会利用时间。2月17日晚,赶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报告课题组"的成员到达他的企业之前,在金华国贸宾馆的咖啡吧里,他"漫无边际"地与记者聊了几个小时。
"绿源","闯"出来的企业
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内情":今天成为电动自行车领军企业的"绿源"与浙江"金信"有着较深的渊源------它的前身曾是金信风险投资的一个项目,后因金信负责人对其不看好,在2000年由倪捷买断股份并承担债务脱胎而来。
为什么结缘"金信"?这里有一段故事说来话长。
1978年就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的倪捷,在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曾去浙江宁波大学工商经济系任教4年。1989年,利用假期回到浙江金华老家,看到叔叔在企业里搞发明创造的场景改变了倪捷的命运。
简陋的车间里,他的叔叔大胆地向薄板电焊机这一技术难题发起进攻。这让倪捷感叹车间里的科学氛围竟然可以超过课堂!在叔叔的鼓动下,倪捷和同是研究生毕业的夫人双双离开宁波大学,"跳"到了叔叔的焊接设备厂,并在此后担任产品研制组组长、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务。
科班出身的倪捷夫妇果然不负所望,由他们夫妇开发的产品在国际展览会上得到了高度的认可。"1994年,我到美国演讲一项技术发明时,美国还为此升起了中国国旗……"。
但谁能想到,一路凯歌的倪捷夫妇却在一年之后成为"失业人员"!
在美国演讲期间,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对倪捷的产品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倪捷的牵线下投资他叔叔的企业。但一年之后,以前只管技术、不管经营的倪捷发现叔叔的经营模式跟"风投"以及他自己的理念冲突很大。当"风投"与叔叔的理念冲突无法调和之际,倪捷,这个当时的牵线人在情理上站在了"风投"的一边,1995年3月,他偕同夫人辞去公司的职务,回到了零的起点。
"我们两个研究生双双失业了,但消费习惯却一点也没有改变。那段‘只出不进’的日子还真让人心里发慌。"失业三个月之后,倪捷遇到了浙江金信信托要成立"金信科技风险投资管理公司"的好机会。加盟这家公司之后,倪捷卯足劲搞起产品创新与新项目研究。
1996年,他注意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一个新技术------将动力电池装载在三轮车上。倪捷随意地说了一句,"要是能放在自行车上就好了。"后来,正是这一句"信口开河",使得"金信科技"以项目组的形式开始了电动自行车的产业试验。
但倪捷试水电动自行车的"孕期"太过漫长。1996年7月金信为此成立了项目组;1997年,金信又与外界成立了合资的"绿源"公司;但到1999年底、2000年初,"绿源"电动自行车因电池问题引发了账号被封的官司,同时,企业亏损200多万元。投资商"金信"等终于忍无可忍,退出了这个项目。
于是,倪捷在2000年举债买下了全部的股份,成了"绿源"真正的老板。
"亲任"老板之后,倪捷连下了"三板斧"------
第一,在杭州市绿源电动自行车的销售几乎等于零的情况下,把其中的部分销售门面换成"绿源电动车服务部",以良好的售后服务维护企业形象。
第二,在湖州电池供应商诉自己拖欠货款的情况下反诉其质量问题,挽回部分损失。
第三,联合国家蓄电池研究中心开展电动自行车蓄电池的标准研讨,并推动其标准的制定。同时推动蓄电池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用改良后的上游产品提升自身的产品。
这也许就是"绿源"的周围,不仅团结着许多同行企业,还团结了一大批上游企业的原因。
电动自行车,"吵"出来的市场空间
从2002年北京市对电动自行车的封杀引发倪捷的拍案而起,到2003年将福州市工商局告上法庭,再到去年继续与珠海等城市叫板,倪捷成了电动自行车行业的"意见领袖"。
让倪捷高兴的是:"吵架"反而吵出了电动自行车的大市场。这不,今年1月4日起北京市电动自行车可上牌照的政策让他拍手称快。
2002年7月,北京市政府发布通告,宣布北京市不发展电动自行车行业,以后也不再给北京市的电动自行车上牌照,已经上牌照的电动自行车最迟可以使用到2006年元月为止。
"一开始我没怎么将北京市的通告放在心上,因为当时‘绿源’电动自行车的主战场是江浙两省和华东地区。我甚至有点兴灾乐祸呢",但七八天后,他开始感觉到情形不对了。因为北京市的消息开始在全国引发一股反对发展电动自行车的声浪。这股潮流也影响到"绿源"在金华等地的销售。
倪捷愤然提笔写了一篇《电动自行车可封杀不可骂杀》的万言文章。
没想到,此文一出,就得到了中国自行车行业协会和中科院何祚庥院士的响应和认同。中国自行车行业协会紧急召开全国13家大型企业商议对策。与此同时,他还给北京市刘淇市长写了一封二万多字的长信。
在他拷给记者的文章中,记者吃惊地发现,他的文笔不但逻辑严密,而且文采飞扬、义正词严。
其实,义正词严的背后是倪捷对电动自行车行业的钻研和专业知识的厚积薄发。
"我发现了他们禁止电动自行车的一个‘死穴’------那位于局长称,‘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市场上的电动自行车所用的电池约70%是铅酸电池,30%是镉镍电池’。但我国电动自行车使用镉镍电池的几乎没有,怎么有30%的比例?"
倪捷的大声呼吁,引来了业内人士的积极响应。众多的电动自行车企业结成了"反北京战略联盟"。而另一方面,在北京封杀电动自行车一年后,相继有福建省福州市、浙江省温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海南省海口市、广东省珠海市等封杀电动自行车。倪捷愤而将侵权的福州市工商局告上法院,并一一与那些城市作"斗争"。
封杀声越大,倪捷周围的支持者也越多。电动自行车,也在这场斗争中越斗越勇,市场越做越大。2003年,全国电动自行车的销量突破400万辆,较前一年增加210万辆,2004年、2005年更是分别突破750万辆、1000万辆。而"绿源"也在这样的"斗争"中打了翻身仗,不但走出了当初亏损的困局,还实现了2005年销售量突破20万辆,位列全国第二的成绩,并在许多技术方面获得了突破。
电动汽车,"想"出来的产业前景
说起他关于电动汽车的产业构想,倪捷的眼光变得深遂而柔和。
在全球石油资源告急的背景下,重新寻找电力资源与交通的联合应该是人类的一大课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3年9月23日宣布了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PNGV),决定每年用数十亿美元来研究通往电动汽车的道路;到了2003年,布什宣布纯电动汽车计划失败,转向新的混合动力汽车的计划。同时,日本、法国等都在做这样的努力,但都一一失败了。在好莱坞,2003年还举办了"电动汽车葬礼"。这系列的失败到底是为什么?
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和钻研了大量技术问题之后,倪捷理出了这样一些思路:
根据通用公司的一个研究报告:电动汽车电池储能的动力水平只相当于燃油汽车的2-3%。而发达国家的燃油汽车保有量是很高的。这使得动力上先天不足的电动汽车在这些国家不可能有市场!
而中国则不同。为什么电动自行车在中国能够逆流而上?就是因为有着巨大的消费群。而当电动自行车往前进一步,变成可以遮风挡雨的"电动马车"和微型汽车,成为可以代步与运输的城际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农村,会有很大的市场。这一点,恰恰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
有一个故事耐人寻味:有两个人在路上遇见一只老虎,其中一人赶紧穿上旅游鞋。另一人笑问:你跑得过老虎吗?答曰:我跑不过老虎,但跑得过你。正说时,却见另一人已经爬上了树。结果呢?老虎是不会爬树的,当然是吃掉了那个穿旅游鞋的人。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之争,你怎么努力都好象是遇见老虎而穿上旅游鞋奔跑的人,是被动的应战。而只有发展电动微型汽车产业才是另辟蹊径。因为,发展电动车所有的技术都是我们自主开发的。同时,我们拥有的电机驱动器、控制系统等都是世界最先进的,而生产电动车需求最多的材料------强磁材料中的钕,又是中国的优势,占有全球储量的80%。
根据以上思考,倪捷判断:全球真正的电动微型汽车的发源地将在中国诞生!
"关键是要走循序渐进的道路。一开始,我们可以允许电动微型汽车的动力差一点,重要的是让老百姓可以用起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电机的功率可以从300瓦到1千瓦,到10千瓦;车速可以先跑40公里,再跑50公里、60公里。我相信,当一辆相当于摩托车价格、样式美观、低能耗的电动微型汽车开到农村百姓面前,会有很多人为之欢呼……"
信奉"伟大的消费力是生产力澎湃不竭的源泉"的倪捷为自己的产业思想而兴奋。他一边在企业里为电动微型汽车的产业化做着技术储备,一方面开展高水平的"院外活动"。除了积极撰写行业论文之外,他四处演讲,宣传他的产业思想。并于今年1月22日主动找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报告课题组",大胆阐述自己的产业思想。在他的奔走之下,有关部门开始重视关于电动微型汽车的产业构想。"课题组"也于2月17日晚专程前往他的企业进行考察。
"美国人搞电动汽车的决心并不真实,动力并不大。而恰恰是我们不会为燃油汽车退出历史舞台而悲哀。所以,我们,必将迎来电动微型汽车产业的春天!"
听倪捷滔滔不绝地阐述他的产业思想,你会有一种激情荡漾的感觉。也许,那个遇见老虎就快速爬树的人,真的能别开生面,闯出一条令人欣喜的产业路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