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笔者的职业与会议联系密切,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已经成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按照习惯看法,有些读者一定会认为笔者对此已经厌烦,其实不然。参加高质量、高水平的会议,如同听了一场让人陶醉的音乐会,看了一场赏心悦目的芭蕾舞,欣赏了一场扣人心弦的竞技性体育比赛,上了一堂使人茅塞顿开的哲学棵。
2月7日笔者参加的国家“十五”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验收会议,就有如上享受和收获。品一品,韵味无穷;嚼一嚼,满口余香。这韵味和余香,皆来源于“争论”两个字。
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从立项到实施一直充满了“争论”,就是到了全面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较好地达到规划的技术指标,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也仍然存在“争论”。有“争论”是好事还是坏事,正常还是不正常,有益还是无益?
是好事还是坏事,是正常还是不正常,是有益还是无益,关键要看我们如何认识,如何应对,如何利用“争论”。认识得正确,应对得恰当,利用得有效,“争论”就会变成推动工作的动力,就会转化为思想和理论的财富,就会有效校正一些偏离正确路线的行为。
电动汽车项目引起的“争论”,表面看是对技术路线选择问题存在分歧,实质上是中国汽车产业长远发展战略思想、战略目标,不清晰、不明确的反映。中国汽车产业落后于发达国家是客观的,因此,需要开放和学习。可是,怎么开放,怎么学习,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态度。这些不同的认识和态度,集中在中国汽车能不能实现跨越上。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汽车根本不可能实现跨越,惟一出路是与跨国汽车公司合作,在跨国汽车公司的主导下发展,这种放弃的认识和态度,对电动汽车项目必然会发出重大疑问。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搞电动汽车投入大,技术尖端,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尚且进展有限,何况我们?这种消极认识和态度,必然导致对电动汽车项目的怀疑和犹豫。再有一部分人认为搞电动汽车经济上不合算,有限的资金应该投向传统汽车,先把眼前的日子过好。这种短视认识和态度,必然对电动汽车表现出冷漠。
争取与放弃、积极与消极、长远与短视之间的“争论”,非但未阻碍电动汽车专项的顺利进行,反而使其执行得更加坚决,更加有效,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放弃的观点被彻底否定,消极的态度转为积极,冷漠被热情代替,中国汽车产业只要抓住电动汽车发展的机遇就能够实现跨越,成为主导思想。
伴随着“争论”完成的项目更珍贵,能够引起激烈“争论”的项目一定非同寻常,意义深远。“争论”是明确方向的机会,是更新观念的催化剂,是科学探索的途径,是统一思想的契机。“争论”是宝贵的。
(余建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