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管理模式创建与技术创新并举
11月6日,在“十五”科技发展计划执行的最后一年,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2005课题验收准备会在上海举行。这既标志着“863”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2005年60多个结项课题如期完成,也预示着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十五总体任务的顺利完成。
“十五”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的技术创新成就
据了解,整个“十五”期间,不包括地方配套经费和企业配套资金,仅科技部“863”电动汽车专项经费投入就超过8.8亿元人民币。有200多家单位、其中包括7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到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的各项课题中。约2000多名科研人员直接参与研发。
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电动汽车正车研发能力由弱变强,通过采用仿真与整车调式相结合的手段进行系统开发,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和整车控制器产品,实现了整车自主开发和燃料电池发动机、电机、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集成和创新,并取得阶段性进展。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三种车型已顺利进行了三轮技术研发,分别完成了功能样车、性能样车和产品样车试制。目前,全国已有近200辆电动汽车先后在武汉、北京、上海等地进行试验运行或示范运行。
五年间,也初步形成了电动汽车配套关键零部件产业链,特别是在节能环保汽车核心电控技术方面、在燃料电池发动机、车用驱动电极和大功率动力蓄电池等方面,整车研发单位与汽车零部件厂家积极配合,在较短时间内开发出我国自己电动助力转向、电动空调、电动化底盘、大功率DC/DC变换器等关键电动零部件和电流逆变器产品,加快了电动汽车整车技术的高端化、实用化的进程。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也十分活跃,截止2004年底,该领域已积累申请520项国内外专利。
为促进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电动车重大科技专项还建立一批包括电动汽车整车检测基地、动力蓄电池检测基地、驱动电机检测基地、燃料电池发动机检测基地在内的公共检测试验平台,对课题产品进行多批集中测试评估和委托检验。
“十五”期间,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还相继组织完成了电动汽车产品、试验方法等方面的16项新标准的研究和起草,5项标准修订研究和2项检测试验方法的研究。我国纯电动汽车标准已基本齐全,混合动力汽车主要标准已经发布。
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资源郑和研发管理模式
通过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的实践运作,探索并开创了一个通过多层次科技投入带来资源集成研发思路;创作了以整车牵头、促进产业技术链和企业链形成的汽车产品开发组织形式;实现了通过一个重大科技项目的管理创新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资源,促进研发条件和研发人员团队的持续发展科研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竞争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为核心的管理运行机制。2001年10月,电动车重大科技专项成立总体专家组,并与课题组、监理公司随时调控检测课题的进展。
信息资源共享的开放式竞争与合作机制
为鼓励创新,促进良好竞争,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课题申报时明确规定,对每一个整车团队允许2-3家不同技术特色的零部件研发单位承担同一种关键零部件配套课题,一年后进行审核筛选,优胜劣汰。根据“三选一”的筛选原则,测试和综合评价不被通过的企业将不再能取得专项经费,以此优化技术队伍,增加投资强度,提高投资质量。对整车开发单位也实践了“黄、红牌制度”。在课题的深入进展过程中,部分企业会因为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掉队,通常会在第一轮被淘汰出局,但他们还有机会赶上来,甚至成为下一轮优胜者,因为电动汽车专项实行开放式的管理,坚持对没有进入第二期的滚动立项第一期课题承担单位、实行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测试平台共享、可以与在研究课题一起参加技术研讨,还可以和整车达到协议,继续配合正车课题研发。对象参与整车研发和统一测试的零部件单位,都以同腾条件进入一轮滚动立项课题竞争。这种机制很好地鼓励了各个企业自主自愿地参与研发,也保证了整个专项研发质量不断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