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在国家“863”电动车专项中,国家财政拨款为8.8亿元。据悉,在接下来的5年中,国家还将有更大计划投入。在此当口,围绕着电动汽车项目的人与事再次活跃起来,宣传的调门也再次拔高,使人有雾里看花之感。中国电动汽车真像有的人说得那样,很快就要进入产业化时期了吗?
面对企业一哄而上的趋势,有关专家提醒,有的企业只是为了不落下这趟“班车”;电动汽车不能成为“美丽的幌子”。
龚明明说:“许多企业都说自己的混合动力车到了产业化准备阶段。比如,生产成本比较传统汽车只高出20-30%,但节油可达到20%-30%,实验室里样车的测试数据成了可生产的依据。但一上路,一动真格,实际数据远远高于测试的数据,油耗高得多。”
前一时期,在北京121线路上试运行的纯电动客车,给人的感觉是似乎很快可以商业化。可记者观察到,1个多月的时间,20辆车仅剩5辆车在跑。
中国汽车报首席观察员杜芳慈给记者讲了一段亲身经历的故事:有一家企业自称开发了可迅速实现产业化的纯电动汽车,还拿出了18项国内专利、2项国际专利的证明。为此,多家媒体进行报道。但实地一看,其所说的产品还不如小区看楼盘的电瓶车。为什么有人敢如此的“忽悠”?,杜芳慈指出:“有一种论调,认为传统汽车产业中国不行,应从电动汽车上实现赶超。于是一大帮人认为,只要直接解决电池动力的问题就行。殊不知电动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汽车的基础,其核心的转变应以汽车的实用为标杆。”
事实上,通过“十五”期间电动汽车的攻关,越来越多的专家已经认识到,电动汽车不能脱离传统汽车单独发展。如果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我们的电动汽车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
“比如,中国在电池上有优势,但混合动力车不是用一个好的电池就行,混合动力很关键的是系统软件的控制。车的成本中,控制软件、软件系统占了很大比例。在这国内与国际先进水平比有很大差距。”龚慧明说。
陈清泉同样认为:“在发动机及电子控制、变速箱的电子控制以及蓄电池的能量管理上,中国企业还没有优势。”
我们在实现电动汽车的终极目标--商业化上还有多少时间距离?
陈清泉预测:“如果以电动汽车大规模取代传统汽车为标志,则电动汽车的产业化仍需做大量工作,其中既包括攻克实际情况下的各种技术难关,也需要政府在激励政策上配合,最乐观至少还需要15年的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