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中国最大的自行车出口企业深圳中华自行车集团遭到欧盟反倾销,其欧盟市场销量一落千丈;此后,中华自行车又遭美国、阿根廷、墨西哥等反倾销,致使中华自行车在海外销售连受重创,从此陷入亏损的泥潭,中华自行车的遭遇,正是中国自行车遭遇的一个缩影。
“8-10月,广东对欧出口自行车仅7万辆,价值222.6万美元,分别大幅下降48.5%和38.4%”,据广东海关统计,自7月14日欧盟宣布对所有原产中国的自行车整车征收48.5%的反倾销税后,广东自行车对欧盟出口大幅下降。
来自天津自行车行业协会针对欧盟提高反倾销税率一份调查也显示,下半年原是企业出口形势比较好的时期,然而90%的出口企业都受到了影响,其中60%的企业指出影响将会很大。此前,中国最大的单车出口企业深圳中华自行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公开发布警告称,公司正面临破产诉讼,有退市的可能。
“中华”之痛
中华自行车在上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以深圳中华自行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两大品牌“大名”和“阿米尼”风行欧美市场。可惜好景不长,1992年至1998年,欧洲、加拿大、墨西哥、美国等对中国自行车产业先后提起了反倾销诉讼,对中国出口的自行车征收30.6%的反倾销税。
1992年,欧盟对来自中国的自行车提起反倾销诉讼,中华自行车在欧洲的销量一落千丈。据广东自行车协会马助森介绍,这场官司打了一年多的时间,花费400多万美元,这个费用约相当于出口40万辆自行车的利润。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1995年,中华自行车在北美的市场做到了100万辆,美国的反倾销就接踵而至。与美国的官司又是一年半的时间,虽然最后胜诉,但中华损失了约100万台的销量,并支付了高额的诉讼费用。1992年到1995年间,中华还经历了阿根廷、墨西哥等多场反倾销诉讼,多个重要的自行车出口市场相继被封。
从1997年开始,中华开始出现巨额亏损,此后一直深陷亏损的泥潭而无法自拔。欧盟宣布把中国出口自行车的倾销税率由原先的30.6%上调到48.5%,为期5年,使得中华的出口业务更是雪上加霜,据业内人士透露,中华现在的出口已经很少。
欧盟市场的收缩不仅是中华的痛,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企业都受到了影响。深圳喜德盛自行车有限公司是华南地区最大的自行车制造企业之一,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欧盟仅是该公司出口市场之一,反倾销税率提高后并未造成整体业绩较大下滑,但对其出口欧盟的业绩影响很大。在税率没有提高前,该公司年出口欧盟自行车达100万辆,如今税率提高了,出口欧盟的自行车只剩下原先出口量的1/3。
四面楚歌
据广东海关的统计,除对欧出口下滑近半外,对日本、加拿大的出口也是步履维艰。2004年第4季度,广东对日出口自行车仅7.7万辆,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40%。今年1-10月对日本出口32.7万辆,再次下降5%。日本自行车协会从2004年9月起,对日本市场销售的自行车整车实行“BAA”认证,达不到该认证要求的外国自行车都会被拒之门外。此外,出口日本的自行车必须提供以下证明材料:闸衬、闸垫等所用材料的材质或成份说明;石棉含量低于1%的证明材料,而上述材料都要求出具证明单位的签字及公章。
今年1-10月,广东对加拿大出口自行车26.4万辆,下降11%,出口前景不明朗。记者从中国自行车协会获悉,此前,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向政府提出建议,对进口自行车征收为期3年的贸易保护税,税率分别为30%、25%、20%。加拿大政府至今没有任何决定,表示该措施执行之前需要和财政部、海北等有关部门商讨并取得中国政府的理解。加拿大轮胎公司因不满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的裁决,已于9月底向加拿大联邦法庭提出申诉,要求法院对案件进行审查,法院已受理。
美国为广东自行车最大的出口市场,但今年1-10月出口1454.6万辆,下降了4%。
应诉之外的“良方”
疲于应诉的中国自行车企业开始寻找突破的良方。
一些企业纷纷转移生产基地。广州市千里达车业有限公司外销部的一位人士说,他们公司为了应付反倾销诉讼,两年前在波兰开设了一家合资厂,而且现在的产品主要销往俄罗斯和韩国。但马助森认为,转移生产基地并非长久之计。他介绍说,之前很多厂家将工厂迁到越南,后来越南也被列入反倾销名单,欧盟对原产于越南的自行车整车也要征收15.8%-34.5%的反倾销税。转从第三国出口,需要装卸货,要交纳很高的手续费给第三方国家,成本因此增加。
而且,即使这样还面临“原产地证”的问题,欧盟采取了不同的针对性标准和对策,将产品反倾销税率扩展适用于产品零件,以及对形成规避的第三国提起反倾销调查等。另外,有些国家的条件不适宜设厂,如柬埔寨产业很不成熟,在那里设厂会增加生产成本。如果在欧洲设立生产基地,则丧失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天然优势──低廉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
有专家指出,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贸易争端的问题。虽然欧盟暂时没对有些国家开展反倾销调查,下次可能就没能那么幸运,所以中国自行车厂家转移生产基地并不是高枕无忧的。
马助森介绍说,雪上加霜的是,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加入欧盟,他们也会征收高额反倾销税。他举例说,他的一个朋友是做贸易的,以前一年能拿到20-30万辆的订单,现在因有些国家已经加入欧盟,到手的订单也取消了,甚至包括一些小童车也在反倾销的范围内。因此,所谓的良方也只是权宜之计。
机会面前却选择退却
“今年5月份,德国一家百年老店的自行车厂破产了,他们通过北京的律师找到了我,希望寻找到中国买家”,马助森介绍说,“我向很多企业发出了消息,但没有一个有意向去购买的”。削尖脑袋寻找出路的中国自行车企业为何在机会面前选择退却了呢?马助森认为,一是因为经济能力,二是因为很多企业老板的观念落后,认为攒点钱就算了。
在采访中,马助森特意向记者介绍了深圳喜德盛自行车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从一个作坊式工厂发展成规模较大的自行车企业,是因为他们有长远的市场眼光,注重产品质量。马助森向记者举了个简单的例子,为了制造较高质量的车架,他们使用了炭纤维,每个架子的成本就要100美元左右。
“欧盟每年的需求量有1000多万辆,我们不能用低价格竞争砸自己的脚,丢掉这一块大市场”,马助森提醒说,中国企业应该用高质量保护自己,开拓其它市场,虽然利润不如欧盟市场,但东南亚,南美洲、中东也有很大的市场,企业应该重视。
采访中,正碰上中国自行车协会发来一些统计数据。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竞赛型自行车出口形势一直看好,1-8月份共出口7252辆,同比增长了将近3倍,平均出口价格为65.07美元,同比增长65.2%。虽然竞赛型自行车的出口总量和其它车型有较大差距,但出口价格高,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
OEM之路的启示
马助森也认为,广东自行车企业大都为民营企业或台资企业,台湾自行车在质量价格等方面都比较好,今年2月欧盟终止了对台湾自行车持续5年的反倾销。在台资企业的带动下,现在广东自行车在质量和价格方面整体水平较好。
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自行车企业大都是为OEM(原始设计制造商)代工。而业界普遍质疑OEM的利润,认为中国大陆企业只是通过OEM等形式赚取最低微的利润,平均利润不足10%。对此,马助森表示,有些企业的利润还是相当可观的。他介绍说,现在广东就有三家工厂为“雪佛莱”贴牌生产自行车,利润还是不错的。
业内人士认为,要扭转目前自行车出口的被动困局,关键是要提高行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建立自主品牌和海外销售渠道。
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后,突如其来的自行车市场需求使很多美国商人开始拿着订单到台湾来寻找OEM厂商,巨大机械(捷安特的母公司)因此应运而生。1977年前后,巨大开始为Schwinn代工,后者把100万辆年采购量中的80万辆交由巨大生产。1987年,有所成长的巨大机械决定在美国市场自创品牌,Schwinn当即抽回了给巨大机械的代工订单并于当年入股中华自行车。1987年开始,巨大机械建立自己的品牌捷安特(Giant)。在美国,捷安特亏了10年,但通过赞助环法自行车赛等一系列国际自行车赛事,目前已成为美国第二大自行车品牌和全球第一大自行车生产商。捷安特不仅从OEM工厂成长为世界级品牌,而且依托于中国市场,在高中低端全面发展。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的捷安特花了6年建立起品牌形象,并在2001年以来成为国内自行车销量冠军。在欧美高端市场,捷安特走专卖店市场,目前捷安特在美国的年销量超过30万台,平均每台自行车售价800美元以上。
捷安特的发展之路,或许能给受困的国内自行车企业一些启示。(记者 丁灿 宋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