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商情网:行业资讯旗舰!
免费注册>>
经销商登陆 | 商情通 | English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产业思路当求变 台湾自行车企业为何不怕反倾销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电动车商情网 2005-10-8 14:58:38
我来说两句( ) | |
[提要]
如果不是有两个来自深圳的自行车行业新闻相映成趣,人们可能仍然不会关注这个被日渐边缘化的行业。 8月16日,总部设在深圳的中国最大自行车企业“*ST中华”发布公告申请破产,有可能成为首家破产的A股上市公司;半个月后,深圳市工业经济联合会于9月2日透露,该市拟投资30多亿元,建立全国最大自行车产业园。 两条消息正反对比强烈,中国自行车产业究竟是遭遇坎坷还是一片坦途,让局外人摸不着头脑。 “厂里可以变卖的都变卖了” “*ST中华”曾经在2001年创下累计亏损38亿元的上市公司亏损最高纪录。尽管该公司高管强调,中华自行车的一系列巨亏主要是资本运营不善惹的祸,然而作为一家主营自行车的公司,主营行业不能为公司创造现金流无疑是公司走向破产的重要原因。 更何况,“*ST中华”花样繁多的资本运营,有很多都是打着研发新产品、探索中国自行车产业升级之路的名义进行的。 “*ST中华”在上市招股书中承诺,获得融资后将研发室内健身器材和碳纤维产品,但在这些产品上,中华一直没有形成市场优势。等到国内自行车市场萎缩、出口遭遇壁垒,中华花掉几十亿元,仍然没有研发出新产品。 中华自行车的这种遭遇在中国自行车行业已经不是头一次。1996至1998年,由于国内市场疲软,出口退税率下调以及人民币坚挺等因素,自行车两头受阻,出现大量积压,全国自行车产量连续三年下滑。 时任上海自行车厂厂长的王元昌对《瞭望东方周刊》说,1996年,全行业生产过剩,全国生产能力达到8000万辆,但是市场上2000万辆就饱和了,一系列自行车企业迅速倒闭。 在那一场长达三年的寒冬中,很多自行车企业陷入了最基本的流动资金都得不到保障的窘境,很多花费巨资建立的生产线投产几年就不得不拆除了。 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刘应勇回忆说,“由于账上根本没有钱,几乎所有资产都抵消给银行或者变现,连绿化带、所有的花花草草都卖给了人家。” 永久自行车厂一间占地18000平方米、四层楼高的现代化厂房要爆破,因为工厂账面没钱,为了维持生产,只好将生产用地卖给楼盘开发商。 王元昌回忆,总工程师程懋海抱着柱子死活不肯放开,因为这间厂房花了3000万元投资建成,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流水生产线,可以使用至少60年,而当时才投产10余年。 一个产品占有率约占全国市场10%的大型企业,不知道一年后市场的真实需求水平,以至于出现这样的悲惨景象,确实让人为之长叹。 但如果一个产业总要在这样的风潮中一次次地经受“锤炼”,每次都有一批企业不堪重负走到破产边缘,或者干脆申请破产,这样的“规律”就值得反省了。 台湾人为什么不怕反倾销 中华自行车此前多次遭遇反倾销诉讼。1992年,欧共体对来自中国的自行车提起反倾销诉讼。中华自行车受害最深,销量一落千丈;1995年中华自行车又遭到美国的反倾销诉讼,中华虽然积极应诉,仍然损失了约100万辆配额,并支付了高额的诉讼费用。 1992年到1995年间,中华自行车还经历了阿根廷、墨西哥等多场反倾销诉讼,多个重要的自行车出口市场相继被高关税封闭。中华自行车财务部经理李世勇介绍说,中华历年用于反倾销诉讼的费用累计超过出口300万辆自行的利润。 除了不断应诉,中国企业还能找到更好的办法吗?办法应该是有的。 国家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自行车出口总量超过5000万辆,平均单价为32.8美元,而欧洲自行车生产商协会统计的欧洲市场自行车平均售价为66.3欧元;同一年,中国台湾地区自行车出口量约为438万辆,出口单价达到164美元。今年2月26日,欧盟终止了对产自台湾地区的自行车持续五年的反倾销。 原因何在?就在于台湾地区的自行车企业不再执迷于价格竞争,创造了新道路。 自行车行业算不上技术密集产业,能够提升附加值的东西并不像飞机发动机、奔腾芯片那样令发展中国家企业不可企及。 从代工工厂起家的台湾捷安特公司能够成长为全球第一大自行车生产厂商,无非是依靠两条:一是建立品牌,二是在工业设计上下功夫。 捷安特通过赞助环法自行车赛等一系列国际赛事,已成为美国市场第二大自行车品牌。台湾举办的专业级IBDC全球自行车设计大赛,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专业自行车设计大赛,被评为亚洲第二大国际设计赛事。 在这个设计大赛举办的10年中,台湾自行车走过了从价格竞争到品牌竞争的历程。这种产业思路是否比一味扩充产能更为有效呢? 工厂是候鸟,品牌永远属于你 自行车“世界工厂”几经迁移,欧洲这个20世纪初叶的自行车“世界工厂”几乎已经没有自行车企业存在,代工工厂的集中地也沿着日本——中国台湾——中国大陆这条线几经迁移。 在那些人去楼空的地方仍然留下了“雷利”、“禧玛诺”这些不朽品牌。捷安特(中国)总经理郑宝堂对《瞭望东方周刊》评价说,工厂是候鸟,品牌永远属于你。 注意力放在一个产品,还是一个品牌上,是两种产业观的具体体现。国内自行车厂商很少有把眼光放到行业之外。无论是中华破产后续存的阿米尼自行车,还是几经风雨的“永久”自行车,都把企业未来的希望放在自行车的换代产品助力车上。 然而,在高速发展的中国,谁又能知道助力车这个新宠是否也会像盛极一时的“凤凰”、“永久”一样,在一个10年之内走完从荣耀到遗弃的历程呢? 这个急剧变迁的世界里,生产一种产品的能力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下一个10年,人们将喜欢什么。一个世纪前欧洲自行车产业的集体转型也许值得中国企业思考。 人们可能并不知道,至今仍然行销世界的英国路虎越野车上的商标“Rover”,1884年首次出现时,是一种自行车的牌子。 当自行车在英国大众交通工具的竞争中败局已定时,路虎公司开始研究自动交通工具,1904年制造出英国的第一辆汽车,并且穿越汽车行业的百年激烈竞争,生存到今天。 同样的故事不可能克隆,但路虎的传奇对希望创造百年品牌的中国企业而言,还是有启示意义的。 自行车与发明者 法国人西夫拉克在一个下雨天,被四轮马车溅了一身泥。这一溅使他突发奇想:四轮马车这么宽,应当把马车顺着切掉一半,四个车轮变成前后两个车轮……于是,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马轮”诞生了。这辆小车有前后两个木质车轮,中间连着横梁,上面安了一条板凳,像一个玩具。1861年,法国的米肖父子在前轮上安装了能转动的脚蹬板,车子的鞍座架在前轮上面。他们把这辆车冠以“自行车”的雅名。 真正具有现代化形式的自行车是在1874年诞生的。英国人罗松在自行车上别出心裁地装上链条和链轮。 1886年,英国机械工程师斯塔利设计出了新的自行车样式,装上前叉和车闸,前后轮大小同,并用钢管制成了菱形车架,还首次使用了橡胶车轮。他被后人称为“自行车之父”。他设计的自行车车型与今天的自行车已经基本一致了。 1888年,爱尔兰的兽医邓禄普从医治牛胃气膨胀中得到启示,发明了充气轮胎。充气轮胎是自行车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关键词:电动车 
我来说两句( ) | | 责任编辑:白云
分享到:
新闻商机企业整车配件招聘求职
 Vip企业
供应 | 求购 | 招商 | 合作
 精彩图赏
香车美女 | 经典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