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的交通模式应是:电动轿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巴士,这是何祚庥院士的理想交通图。
据早前发布的《中国电动车技术和市场化前景研究报告》分析,中国发展电动车具有独特的有利条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市场。中国人口众多,具有世界最庞大的自行车市场,因此也具有世界最庞大的电动自行车、电动小轿车市场,这为中国电动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特殊的市场有利条件。中国应对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小轿车、电动中巴、电动大巴乃至电动坦克、电动潜艇……这样一个技术路线予以高度关注。
因此,业界人士预计,新能源汽车大行其道应该不超过20年。尽管这一说法没有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同,但新能源汽车引起的关注度在近期频频召开的论坛、会议可见一斑。“第二届中国电动车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不久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上海举办了一场关于“新能源汽车及混合动力车发展之路”的研讨会,来自上海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加快研发混合动力车等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战略性应对举措。
“‘谁的发动机不烧油,谁就主宰这个行业’,也就是说只有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汽车,让发动机少烧油、乃至不烧油才是治本的‘药方’。”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寿子琪在“新能源汽车及混合动力车发展之路”的研讨会上说。
走哪条路更适合中国市场
“从操作层面看,当前国际上发展新能源汽车,主要分为混合动力车、柴油车、燃料电池车。从各国产业发展和使用情况看:日本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主,其混合动力汽车的开发技术和产品水平居世界领先,其代表企业为丰田。而欧洲以柴油汽车为主,美国则更关注燃料电池汽车。”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总经济师曹金喜在“该次研讨会上介绍。
业内人士几乎都表示,开发新能源汽车,实际就是在争取未来的市场。目前的节能环保车型中,主要有混合动力(汽油引擎加电动马达)、燃料电池驱动、液化天然气、氢动力和柴油引擎几种。但是专家认为,这几种动力模式的普及,都有其局限之处。其中,燃料电池及液化天然气涉及到充电站和加油站这些基础设施,不能单靠汽车厂家一方能够决定。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总体组组长万钢早就表态,“配套设施如加氢站的建设如果不能达到同步,市场的发展很难说已经培育成形。技术的突破并不代表商业化实施的可能性。”
曹金喜说:“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在我看来,当前方向应以混合动力车为主。这是因为,柴油汽车需要优质柴油为动力,而目前我国优质柴油供应能力有限,社会服务系统一时也跟不上,发展柴油汽车缺乏能源支持;而燃料电池汽车,由于电池技术的革新、氢的加工和存储,都是一个全球性的技术难题,近期规模化推广可能性不大。因此,当前上海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点应是混合动力汽车,它依然以汽油作为燃料,但通过内燃机和电机的配合,可以大大节省油耗,并且在推广和使用中不会涉及加油站的基础设施的改变。”
“蒸汽机向内燃机迈进用了60年,因此从长远看,混合动力车也将有一段不短的生命期。”清华大学教授陈全世说。
混合动力车被认为是向未来新能源汽车过渡期最好的替代产品,一位业内人士李先生介绍,“混合动力车在国外不但已有较成熟的技术,随之的市场也相辅相成。但是,混合动力车卖得最好的美国市场,以技术过硬著称的本田首款混合动力车Insight在那里一年的销售量也不过数百辆,其客户主要是注重环保的富裕家庭。欧洲地区主要流行柴油车,雅阁为迎合需求,近期就在欧洲推出柴油版,反应相当不错,而美国和日本本土的消费者就不太接受柴油车。所以市场千差万别,中国的市场究竟怎样,现在还不是很明晰。”
发动机坎儿能越过吗?
“国内企业对这个过渡期领地认识得相对较晚。”李先生说:“虽然国内有企业声称混合动力车要下线了,但是技术呢?还是国外的。可以说从源头上我们还没有占领要地。国内的许多企业是合资的,但是合资没有涉及到混合动力这一块,我们在合资办企业时,一是没有看到未来混合动力车的市场;二是,如果要引进这一项技术,企业要花大代价,而近期根据国情对企业来讲还不如卖燃油车有利益,企业也要算一笔账。”
围绕着中国燃料电池及燃料电池电动车技术的发展方向,也一直存在着意见分歧与争论:部分人主张引进国外先进核心技术,就像传统汽车产业那样。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燃料电池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是最近十年的事,国外也不成熟。中国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技术,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曾多次考察国际和国内市场和企业的陈全世说:“美国和日本虽然已提前发展了一步,但目前看,燃料汽车国际上还没有具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我国的蓄电池技术发展得较好,而欧洲虽然发动机技术很硬,但电池正是他的‘软肋’,如果欧洲和我国合作,他们的发动机技术配上我们的电池应该在未来市场上很有竞争力。据我所知,目前欧洲已经和我们就这个合作意向正在磋商中。”
通过这一阶段的电动汽车攻关,越来越多的专家已经认识到,电动汽车不能脱离传统整车单独发展。有关人士也承认,即使我国的电池技术有了突破,目前也没有像样的整车来配套。
陈全世教授说:“中国发展混合动力车也好,未来的燃料汽车也好,确实有必须要迈过去的坎儿。比如,混合动力车50%要在发动机上做文章,而发动机的核心技术是掌握在外国企业的手里,可以把发动机买回来,但是我们无权改动,没有知识产权。因此,想做混合动力,就先得迈过研发发动机这个坎儿,中国企业需要补上这一课。现在我国研发混合动力车的企业都已经意识到发动机问题,也在有针对性地攻关。”
瓶颈突破 需要共同努力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过程中,面临两大瓶颈,需要各个层面共同努力。”上汽集团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程惊雷在其发言中指出,一是集成资源问题。要通过集成创新进行产品开发并最终实现商品化,这个过程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依靠一个系统,大量依赖汽车电子技术及材料技术。更重要的是,新能源对传统汽车产业有着颠覆性的影响,因而就原有的汽车支持系统而言,需要面临一个跳跃。
二是社会资源问题。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需要一个节约型的民族思维。
他说:“其实,对新能源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发展趋势的把握,不仅仅是汽车企业的问题,而是产业界、新闻媒体和公众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形成一个以节约型社会为出发点来开发新能源汽车的民族思维,才能有效推动产业的发展。无疑,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舆论宣传和影响。在这方面,上汽已开始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加大宣传力度,并将在下一步投入重兵,加快实现混合动力等车型的产业化。”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说:“汽车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特征非常强的产业,汽车技术的开发和进步,都需要依靠广阔的公共研发平台。从传统汽车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公共平台起到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风洞、碰撞试验平台、试车场、动力匹配的试验设施等都必不可少。”
对新能源汽车而言,要得到长远发展并进入产业化,也需要搭建强大的公共研发平台。他建议:“目前,我觉得有几个方面亟待加强:一是控制和动力匹配,这是传统汽车所没有的新型系统。混合动力汽车有两个“心脏”,同时控制它们并让它们相辅相成,需要核心技术。这方面,需要尽快建立测试平台。第二个亟待加强的,是传统汽车同样不具有的驱动电机,这对混合动力车而言也是一个关键技术,这个平台也要加强。第三就是燃料电池的技术研发平台,这对以后从混合动力技术向氢动力技术发展,是个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