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价低质次"坑害百姓危及产业安全
我国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称,自行车仍是绝大多数居民的主要代步工具。近日在山东、天津等地相对于过去闻名全国的飞鸽、永久等老品牌自行车,如今市场上新兴自行车品牌"风起云涌",并以令人咋舌的低价强烈吸引着老百姓的眼球,但其中暗藏的偷工减料不仅让老百姓吃尽苦头,也严重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危及我国整个自行车产业的安全。
*销售商自曝自行车造假"内幕"
李明是山东省莱芜市的一位自行车和摩托车销售商,从事自行车销售已有四五年的时间,他给记者讲述了行内秘而不宣的秘密:
原始的自行车整车是没有颜色的,需要烤漆上色,仅这一项的价格差别就很大,如用日本烤漆一辆车下来需20元,还有12元、9元的,最便宜的国产烤漆是7.5元,质量不过关,很快就会掉漆褪色。由于含胶量不同,最便宜的车外胎成本价只有2.5元/个,而好车的车外胎要25元/个。很多便宜外胎的含胶量在35%以下,耐磨性差,使用年限低,有的在太阳下晒一个月就爆开了;内胎用的是普通橡胶,气密性很差,有的一两天就要打一次气。
李明说,"飞鸽"、"永久"、"凤凰"这些老牌子为什么在老百姓心里一直是优质自行车的代名词,其实就是质量好,而现在市场上很多车的大梁只有老牌自行车的一半粗细,质量可见一斑。
天津市一位长期从事自行车制造的老工程师告诉记者,劣质车的焊接大多是作坊工人手工完成,做工粗糙,覆盖面不均匀,在连接处能看出明显的焊接点。由于前后轴皮和中轴组件的制造精度低,这些车摩擦阻力大,骑行时会感到费力。而车的制动系统事关人身安全,如果制动质量低下,将直接导致骑车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车子"只管慢不管站",很容易造成伤亡事故。
近年来,虽然汽车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但自行车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并没有被完全取代。一项对城市居民、农村消费者的调查显示,自行车仍是消费者短途交通的主要代步工具,城市居民自行车利用率在各种交通方式中占74%;农村高达84%。
但近期国家质检总局对天津、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5个省、直辖市的65种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产品进行的监督抽查结果表明,自行车的抽样合格率仅为66.7%,主要问题是设计和制造缺陷,偷工减料现象严重。
*自行车买卖出现"宁买旧不买新"的怪现象
在津鲁等地的自行车市场一个怪现象:新车不如旧车卖的火。在天津市王顶堤自行车批发市场,一家销售旧自行车的摊点老板极力向记者推荐一辆100元左右的旧车。"识货么?这可是飞鸽啊!"他用力地拍了一下车座,"这种车装配都是以前的老配件,质量没得说。你要去旁边的摊点买便宜货,今天换个脚蹬,明天换个轮胎,一年下来修车的钱保证够你买辆新车。"
在上海某知名品牌自行车厂济南市天桥分店,记者借买车向销售人员"请教",一位销售人员指着售价分别为360元和130元的两款自行车说,360元自行车的车圈是铝制加厚的,车辐条用的是标准14号车条;而130元自行车的车圈是钢的,用的是普通车条,骑上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松动甚至折断。
济南的刘女士两年来一共买了三辆自行车,每次都是图便宜,买了100多元的自行车,结果骑了一段时间就发现,各个零部件都不结实,要经常修理换零件,结果"买时便宜骑时贵",买这样的新车还真不如买辆旧车划算。
很多自行车生产厂家表示,一些小厂利用销售商的销售心理,偷工减料降低成本,趁机以低价抢占市场。如一些大型超市往往只看重产品的销量和价格,正规企业要想成功打入超市只能接受低价,基本赚不回本钱。而小作坊能根据客户需要随心所欲地控制成本,生产80元或120元的自行车。但作为代步工具,自行车在安全性上有严格的要求,这些低价车根本无质量和安全可言,国家有关自行车产品标准在这些企业面前成了摆设。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国,我国在自行车产量和出口不断上升的背后,是单车利润的下滑,作坊小厂缺乏监管,导致大量劣质低价车冲击市场。天津科林自行车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润东说,自行车行业在一些地方受保护,使得手工作坊式小厂遍地开花,甚至无照经营,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地方执法监督部门应加强市场准入控制,严厉打击违规经营厂家,从而从源头上遏制自行车行业的畸形发展。
我国自行车产业亟待走出价低质次"怪圈"
国家有关统计数字显示,我国自行车不再是"小车"经济,从产量、出口量到配套产业都表现出一个大产业的雏形。但自行车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在出口增加的同时,行业利润不断下降,假冒伪劣层出不穷,自行车产业陷入昔日"温州皮鞋"怪圈难以自拔。
据了解,作为世界第一大自行车生产和输出国,近年来我国通过技术引进和改造,行业整体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有很大提高,较低的劳务成本促使自行车生产向部分省市集中,行业聚集优势、产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2004年全国产量达7000多万辆,出口占世界70%以上。其中,天津市自行车总产为2671万辆,出口795万辆,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11%与25%,占全国的1/3。
不过,天津市自行车协会负责人邢纪骅表示,自行车产量日益增长,对整个产业而言喜忧参半:一方面出口量不断上升,国内各自行车厂家的生产规模逐渐壮大,另一方面外商借中国生产厂家众多、选择余地大的情况竞相压价,行业利润日益缩减,现在一辆自行车的利润大约只有5元。目前,我国自行车产业大多靠人力、土地等资源价格低廉而占据国际市场,利润与规模却相距甚远。很多厂家只是搞贴牌生产,高档核心部件仍主要靠国外进口,产品同质化严重,被人牵着鼻子走。
受种种因素影响,低档自行车占整个市场销售额的30%以上,近年来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但由于一些地区监管不严,作坊小厂生产的劣质车冲击市场,很多正规厂家难以招架。低档车成了诸多正规生产厂家心中永远的痛。
天津富士达自行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洁说,企业为开发质量与安全性高的产品,斥资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但各种研发和管理费用太高,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在混乱的低档车市场上没什么竞争力。
邢纪骅介绍,2004年天津市共有477家整车生产厂家,其中只有200多家列入自行车协会总产统计,还有200多家作坊式小厂排除在外。一个自行车企业要维持生存,起码的年产底限为5万辆,利润达到25万元,如此粗略估算下来,一年下来就有近1000万辆"黑车"散落在市场上。这些小企业技术力量差,经营理念与信誉不好,生产出大量质次价低的自行车却挤占了正规厂家份额,造成市场拥挤不堪,并引发行业内的不良竞争。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自行车产业走出价低质次"怪圈"的重要一步,就是要加大研发投入,增加科技含量,形成核心竞争力,产品突出个性化和多样化。尽管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自行车仍是短途代步工具,但人们对自行车娱乐、休闲和健身的需求不断增长。从国外市场需求看,自行车未来发展方向是个性化设计、减轻自重、操纵方便。城市用车要突出多功能、变速、避震、舒适的特点。
据了解,我国部分掌握出口资源的自行车生产商已开始根据国外消费者对品种、性能的多种要求,更多的采用复合材料、高强度轻合金材料,提高自行车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目前,在结构、造型、用材、色彩等方面,全国自行车行业每年有1000多种新品出现。
业内人士呼吁,应从两方面规范自行车行业,促使其早日走出怪圈,做大做强。一、自行车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发挥市场监督作用,规范行业内不良竞争,注意协调矛盾,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政策倾斜。二、企业要实行统一标准化生产,重视品牌效应和质量把关,学会引导消费需求,不能心存侥幸,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开拓上相互团结,避免出现因非理性压价而导致自身资源严重透支的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