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入到普及,再到现在的萎缩,自行车“转”进兰州人的生活已有许多个年头了。据了解,在自行车的“黄金时代”——上世纪90年代,兰州市民几乎是人手一辆,与北京人和上海人不相上下。那时,滚滚自行车流是街头一景。但现在,兰州市民拥有的自行车总量已锐减到10年前的三分之二,往昔的情景已尘封在泛黄的照片中。
为什么人们会与热恋了许多年的自行车悄然道别呢?怕累?怕丢?还是怕不安全?答案是多样的,但数量的萎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 有人不骑 可能是嫌累了
陈国定家住在兰州市七里河安装公司四楼。昨日下午6时许,陈国定和往常一样,扛着他那辆笨重的自行车上楼。邻居们习惯了老陈这个习惯,习惯性地为老陈和他的车让路。虽然是扛车上楼,但已经53岁的陈定国看上去却是神闲气定,红光满面。
“天天骑车子上下班,几十年了已经很习惯了,你看我现在身体很好,也没有大毛病,胳膊腿都很灵活。”老陈说,现在所在的单位在七里河吴家园一带,离他的家足有10公里的路程。30年来,陈国定所在的单位几经变迁,但他骑自行车上班的习惯却始终没有改变。30年来,他总共买了7辆自行车———骑坏了3辆,丢了4辆。
但如今,像老陈这样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在兰州已经不是很多了,而且在日渐减少。为什么?有人回答:怕累!因为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多数原来骑车上班的人不再愿意费那个劲了!
◆ 走出商场 原因是落伍了
据说,上世纪50年代时中国人的“三大件”是“皮鞋、手表、自行车”,而自行车是其中的重头货。但到上世纪90年代,自行车却从商场的货架上“滑落”了———1994年开业的亚欧商厦,在当时应该说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大型百货商场,但在商场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没了自行车的身影。“实际上,自行车搬下商场的货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主要是从市场的需求出发,以往在计划经济时代所谓的紧俏商品已经失去了意义。”工贸商场一位负责人这样说。
刘凯现在供职于省内一律师事务所,20年前他是兰州市某基层法院的法官。刘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是1980年结婚的,那时城里人结婚的讲究是“三转一响带咔嚓”(三转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是收录机,咔嚓是照相机)。“当时媳妇家非要买一辆‘飞鸽’牌自行车,市场上特别紧张,最后还是托在供销社工作的二姨父从外地搞了一辆。”说起这段往事,现在已经开上私家车的刘凯依然记忆犹新。
从自行车到私家车,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证明,也是自行车被淘汰的一个潜在因素。我们不能说自行车已走向末路,但至少在许多人眼中,自行车已经落伍了。
◆ 不买新车 真是被偷怕了
采访中,几乎所有的被采访者都有过丢失自行车的经历。张掖路社区的李阿姨说,前几年家里几乎年年都丢自行车。“最多的时候一个月丢了3辆,最后孩子们都不敢买新车了,买车子都是从旧车市场上去买。”
曹家厅是老兰州人心目中的文化圣地,但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这儿成了兰州市最大的自行车黑市。在不足150米的路段上,各种自行车排成一溜,卖主们三三两两围聚在一起,不时向过往的行人兜揽生意。城关公安分局治安科一位老民警说,生意红火的时候,曹家厅一天自行车的交易量超过200辆。
提起整治自行车黑市的事儿,贡园巷派出所李富深所长深有感触。2004年,贡园巷派出所组织清理整顿曹家厅黑车市场大的行动有6次,查扣的各类自行车近百辆,并对20余名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理。“几乎每年都在整治,这几年虽说少了,但每到周末还是有个别人在这儿进行自行车交易。”李所长说,十多年这儿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 最终放弃 让车祸吓着了
随着城市综合开发和公共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一部分原先的“骑车”族最终选择了放弃。谢冰是城关区的一名街道干部,3年前他在天庆买了房子后离单位的距离一下子远了,谢冰决定从此上班乘坐公交车。“一是赶时间,二也是因为安全。”在记者的调查中发现,像谢冰这样因为住所的搬迁最终“弃”车而去者决不是个小数目。
仅仅由于“丢失”“盗车”现象严重,显然无法说明兰州人渐渐不爱自行车的真正理由。实际上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市民关注的重点。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兰州市的非机动车已有近150多万辆,其中自行车就超过100万辆。而这个数字远远低于10年前交通部门的统计。1990年,兰州市市民拥有自行车的总数超过150万辆,城市居民几乎达到人手一辆。每天上百万骑车人穿梭在大街小巷,给兰州市的交通管理带来许多问题。从兰州市交警支队了解到,城市交通事故60%以上与行人违章有关,而在行人违章的统计中,八成以上的交通事故与自行车违章有关。
◆ 更新换代 来电了
对于消费者而言,除了健身和卫生,最主要的还是从经济利益出发。柏立是市内一家医院的药剂师,几年前把房子买在了九州开发区,以前下班晚了没有公交车就常常打的回家,一年花在出租车上的钱就差不多2000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后,柏立在年前花两千块钱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上下班方便多了,也经济实惠多了。”柏立计划着,等天热的时候给在市区上班的妻子也买一辆电动自行车。
◆ 等待春天 有契机
兰州市民政部门2004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近年来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的消费中越来越趋于理性。这种理性在自行车的选择上也得到了很全面的展示。“环保、健康、运动、经济,从这些方面看,在城市交通中自行车的位置还没有任何一种交通工具可以取代。”陇西路一车行老板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情:2003年“非典”期间,他的自行车销售一度非常火爆,许多人都说骑自行车既健身又卫生。这种“旺售”的反弹几乎持续了一年。
当理性消费和销售“反弹”结伴而来的时候,自行车行业的春天也姗姗来临。“自行车在未来几十年内,依然是国内城市交通工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兰州尤其如此。”兰州市交警支队宣传科魏科长这样说。与此同时,“失窃”“安全管理”“交通违章”等困扰了我们几十年的问题,仍不容忽视。(瞿学忠 窦泽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