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油价居高不下,一再突破历史记录,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共识的大背景下,广州市即将出台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定(草稿)》中对电动自行车的“封杀令”,传递出的信号却是令人感到十分费解的:因为这一“封杀令”如果真的落到了实处,那只能是能源消耗更加上升,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发展”也就更加难以“持续”。
从各种指标来看,电动自行车是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石油进口国十分理想的代步工具:它几乎没有噪音,完全没有尾气,速度可以接近摩托车,占用道路的面积与自行车完全一样,而在方便快捷方面又比自行车要好得多。最主要的,它比汽车、摩托车更便宜、更轻巧、更适合中国工薪族的购买力。在号称自行车王国的中国,我们还有着世界排名第一的强大的生产能力——这样一种近乎完美的交通工具为什么要被“封杀”呢?
日前正在交付讨论的《规定(草稿)》倒是没有掩饰自己的理由:“减少道路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通行矛盾,提高机动车通行速度”——原来如此!因为道路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总归是有限的,电动自行车占了,汽车就要受到影响;封杀了电动车,汽车就可以畅通无阻。汽车制造商和销售商才是“封杀令”的最大受益者,在“封杀令”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到汽车利益集团那巨无霸式的身影。
在市场经济造成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大格局下,政府的政策往往都是各个利益集团反复博弈的结果。如果各个利益集团的力量比较均衡,政府所推行的政策也基本上会不偏不倚的,不至于过分偏向于某一利益集团。比如,美国号称是“车轮子上的国家”,但在加利福尼亚,在节能和环保组织的压力下,政府对私家小汽车上路的时间和距离以及市中心停车场的建设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与此同时,加州的每个城市还都修建了自行车专用道,鼓励市民骑自行车或乘坐公交车。这一政策加上其他节能措施,使加州的整个能源消耗下降了1/3。
从这个角度来看,广州之所以能够出台这样一个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政策,无疑是和汽车利益集团对政府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电动车生产商、销售商以及电动自行车的使用者对政府的影响力的结果,尽管后者的人数要远远超过前者。因此,电动自行车要想“咸鱼翻生”,其利益相关者就要重新进行力量整合,并寻找影响政府决策的新途径,否则的话就只能面对惨遭封杀的结局。 (邬凤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