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机动车无牌上路,罚款!想上牌?没门!据报道,正在制订中的《广州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定(草稿)》第十四条明确规定,电动自行车、助力车不予登记,不准上道路行驶。但记者在广东省中山一路采访时看发现,几乎每十分钟左右就有一辆电动自行车行驶过。经销商和厂商的最新统计表明,在交警部门首次明确电动车将不准上牌前,广州市场已售出电动车约5万~7万辆,而这些电动自行车无一例外都是“黑户”。
如果这项《规定》得以通过并正式实施,那就意味着这5万~7万辆电动自行车被迫在家“赋闲”。如此以来,电动自行车上路的弊端和安全隐患似乎是消除了,但是,消费者花了不少钱,他们显然不可能把如此昂贵的东西摆在家里“展览”。“几乎每十分钟左右就有一辆电动自行车行驶过”其实就是明证。怎么办?检查?上有政策则下有对策。“猫抓老鼠”的游戏只会产生一种结果:为了逃避检查,“黑户”电动车的违规行为会越来越多,新的安全隐患也会随之产生。
政府限制电动车上路初衷是好的,这无可否认。但是,具体到操作上面就要讲个具体分析,而不能盲目地搞“一刀切”。电动车上路存在安全隐患,但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质量问题,比如监管问题,比如人为因素。可以说,无论从以上哪种角度而言,任何交通工具上路都会有安全隐患。难道政府都要“不予登记,不准上路”吗?如今,政府一声令下,交通秩序管理起来可能方便多了,可是,消费者的利益呢?那已经售出的5万~7万辆电动车怎么办?难道消费者就得“自认倒霉”、把它们当作摆设吗?
衣、食、住、用、行,可以说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面对这些事关公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政府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要慎之又慎。其实不难想象,为什么“每户商家能平均日售电动自行车400辆左右”?就因为电动车的“便捷”早已深入人心,有其广泛的市场需求。市场有需求,政府却不支持其行业准入,又不允许已经销售出去的电动车上路,那部分骑电动车的人将不得不转移到机动车辆上来。如此以来,在机动车辆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公众的需求却明显增加,势必会加大机动车辆的压力,给城市交通带来新的安全隐患。而机动车辆的压力越大,道路的通行效率就越是低下,机动车辆与少数“黑户”电动车的通行矛盾就越大。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政府管理起来将更加困难,同时,这一纸“禁令”也给一个行业轻易判了“死刑”。
其实,政府应该明白,道路通行效率不高,原因主要在于道路设施不完善、交通管理不规范,而不能简单地归罪于某种交通工具的行业发展。笔者以为不如对电动车实行行业准入,而后正确面对、规范管理、引导所有车辆“各行其道”。试想,只要管理规范了,又何愁道路通行效率问题不迎刃而解呢?(刘克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