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电动车行业第三次起跑
国内电动自行车在经历了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两次起落后,正步入第三个发展阶段。作为自行车史上具有革命性的交通工具,电动车轻便省力、环保节能、价格适中的特点使之成为时下众多工薪阶层首选的代步工具。新的市场消费环境下,电动车正步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
电动车市场的升温首先得益于国家的宏观政策机遇。随着政府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各地相继出台禁摩条令,以往主宰动力车市场的摩托车和燃油助力车由于尾气污染危害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同时,中国一直以来就是能源消耗和进口大国,出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安全的战略考虑,政府开始鼓励发展类似电动车这种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交通工具。
其次是消费环境。近年来城市功能的扩展使城区范围不断扩大,百姓上下班和出行的时间都相对拉长,较自行车的费时费力和私家车的高昂价位,价廉物美的电动车自然成为大众消费阶层的首选。随着生活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电动车这一新型的代步工具的需求日益高涨,电动车销售也呈逐年倍增态势。专家估计,未来3-5年,国内电动车市场需求将达1000万辆。
面对数百亿规模的巨大蛋糕,新老电动车厂家更是加足马力,都希望在新一轮消费高峰来临之际抢占先机。尤其近两年,各地电动车专业市场、加盟店、零售点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各类款式造型的电动车更是穿行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构成城市商业的一道独特风景。所有这些都显示出电动车行业第三次起跑的强大爆发力。
困局—— 在快速成长中陷入迷途
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利润空间让越来越多的厂家将目光聚焦电动车产业。由于进入门槛低,许多非本行业厂商也开始跨行业延伸,将电动车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而更多的则是资金、技术、生产缺乏实力的拼装型小企业。到2003年,国内大小电动车厂家加在一起已有将近300家,市场上涌现出包括大陆鸽、腾羚、小羚羊、依莱达、卧龙、阿米尼等知名和不知名的电动车品牌数百个。不过,电动车市场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是发展过快导致的低水平重复和无序竞争,这使电动车这一朝阳产业在经历了起跑阶段的短暂加速后过早呈现出疲态。许多业内人士将目前电动车市场的现状归结为一个字:“乱”。其实,“乱”只是目前电动车行业所呈现出来的表象,事实上,电动车市场所暴露出的问题又岂止是一个“乱”字?具体说来,目前电动车市场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高度分散,市场集中度低
目前电动车市场集中了近300个整车厂家、数百个品牌、上千种型号。如此众多的产品(品牌)在两三年内相继涌入,造成了目前电动车市场拥挤不堪、良莠不齐的局面。这必然带来厂家竞争的加剧和过早依赖价格手段。为求得生存,多数企业不得不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想方设法在生产和销售环节降低成本,导致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结果是消费投诉增加、行业形象受损。
2、产品高度雷同,跟风模仿盛行
由于多数厂家没有自己的研发部门和核心技术,只有靠跟风和模仿。因此只要市场上一有某种新款出现,立马会出现一大批效仿者。可以说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电动车无论品种、款式还有性能都相差无几。由于普遍缺乏个性,电动车品牌给人以“千车一面”的印象,这无形中加剧了市场的混乱,也增加了消费者的挑选购买难度。
3、营销观念落后,坐商式营销
电动车厂商许多都有经营摩托车或自行车的背景,与其它行业相比,这两个行业无疑是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尽管电动车在开发理念和功能设计方面与自行车不能同日而语,但是营销理念和手法的落后使其并未走出自行车时代传统销售模式的束缚,基本停留在产品功能导向,提供的仅仅是冰冷的产品和单一的使用功能,市场运作粗放,产品售出即止,缺乏与消费者深入沟通。事实上,消费者期待的并不仅仅是厂家提供一个代步工具这么简单。
4、短线操作,透支市场
多数企业进入电动车行业并不是想做大这块蛋糕,而是垂涎于眼前的利润。这种狭隘的经营观使得电动车市场一开始就缺乏持续的内在动力,许多厂商都是抱着短线操作、见好就收的想法,根本不在产品研发、质量控制、规模效益以及销售服务上花费力气,结果导致行业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技术、市场徘徊不前,行业呈现早衰迹象。(王卫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