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来回32元的打的费!一个星期前乔迁新居的张小姐在肉痛地付了三天交通费后,顿失搬进新家的喜悦。从杭州文二西路的家到体育场路上的单位,骑自行车太累,坐公交车太挤,在同事的建议下,她将目光投向了电动马儿。
产量3年增长28倍
电动车能否上路,前几年还是许多人争论不一的问题,但这并没有妨碍这种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
“2003年浙江省电动车产量133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33.27%,在3年前,这个数字只有4.7万辆。”在浙江省自行车市场总经理办公室,杭州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商会会长吴坚指着一份名为《浙江省自行车行业协会三届理事工作报告》上的统计数据说。按此计算,记者发现从2000年到去年年底,3年内浙江省电动车的产量居然增长了28倍。
浙江省经贸委轻纺行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杨明贤介绍,自1998年下半年,浙江省电动自行车列入非机动车管理,准许在全省范围内上牌行驶后,全省电动自行车生产快速发展。目前,浙江省上目录的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已有300多家,产量连续2年居全国第一,是全国电动自行车主要生产基地。
而车棚里逐渐与自行车开始争抢停车位的电动车,证实了在生产火爆的同时,销售也同样进入了“黄金时期”。记者从电动车销量居杭州第一的杭州上城五金交电化工有限公司了解到,今年该公司的电动车销售量又大幅度提高,4月份的销售量是去年同期的270%。据杭州市非机动车管理所统计,到去年底,全杭州市上牌电动车共有11.2万辆,今年以来,平均每月的上牌量都以超过1万辆的速度递增,截至5月底已达16.7万辆,并且涨势丝毫没有减弱的倾向。
在轿车进家庭还未普及前,在城市扩大后,公共交通及传统的交通工具自行车让人们计算起交通成本,此时电动车以其速度和价格,成为交通工具很受欢迎的补充。而前不久,杭州市对“四小车”的清理整顿,无形中也给电动车的销售清除了不少障碍。马路上的电动车层出不穷,大有赶超自行车之势,其便捷灵活的性能得到越来越多上班族的青睐。
“螺丝刀”工厂鱼目混珠
“全省300多家电动车生产企业大部分是以装配为主。”省电动车理事会负责人介绍,目前省内生产企业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由原自行车行业转行为电动车生产企业,一类则是由自行车以外,诸如摩托车、汽车,甚至是毫不搭界的建筑、服装、电脑、食品等行业出身的企业,现在后者已经占到电动车生产企业的三分之二以上。
行情看好、进入门槛低、技术又简单,是众多企业争相转行的重要原因。同时电动车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零部件产业,在长兴、台州、宁波等地都有很强的零部件生产能力,可以说,组成一辆电动车需要的所有零件都可以在浙江省找到。浙江已成为全国主要的电动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配套体系的成熟,在对电动车整车制造业发展有利的同时,也给粗制滥造提供了便利,由此诞生了一批“螺丝刀”工厂。一些小加工厂匆匆上马,为了及早赚钱,往往把一堆低价零件,用螺丝刀、扳手拼接组装一下,就“生产”出一辆电动车,这种小作坊在业内被称为“螺丝刀”工厂。
据一些生产企业和经销商透露,零部件好坏相差很大,电池最差的不到200元/套,而质量好的可超过600元/套,其他的如电机、刹车甚至螺丝等质量好坏也差距悬殊。一辆电动车如果是用杂牌零部件组装而成,最大程度上可以“节省”成本600多元,这种车不但寿命很短,使用者的生命也会受到很大威胁。
这些“螺丝刀”工厂往往是“捞一票走人”,大部分寿命不长。除了产品质量差,打不开销路外,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零部件供应的不稳定,出现大批量返修后得不到有效的零部件供应,甚至供应零部件的厂家本身就已不存在。据了解,近年来,浙江省至少有50家电动车生产企业在开业6个月至1年的时间里倒闭,成了昙花一现的“开关厂”。工厂关门后,售后服务也随之终结,而这些厂家生产的电动车无疑成了一辆辆行驶在马路上的“定时炸弹”。
这些“螺丝刀”工厂生产的电动车为何能上路?面对记者的疑问,省电动车理事会的负责人很坦诚地表示,除了部分企业进行无证操作的原因外,目前实行的电动车上牌目录管理程序中也的确存在漏洞。尽管在上目录前,有关部门对企业的生产设备及厂房、技术人员等方面有严格的条件审核,对生产的车型也会进行安全等检测,“但这不能防止一些企业在批量生产时车速设置、重量上发生超标现象,毕竟我们只能把握检测时的某款车型、某型号的样车”。
对于因此流出来的电动车,有关部门更多的是无奈,“我们只能用市场抽查的方式进行弥补,对查处不合格企业进行处罚。”但这个力度却让许多消费者不能放下心来,在国家没有统一行业标准,各个企业都制订各自企业标准的情况下,早日出台电动车行业标准细则成了消费者、管理部门,乃至一些品牌电动车厂家的期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