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的自行车一会儿功夫就不翼而飞!这让王凌女士气不打一处来。因为就在两天前,她进列东市场买菜的档儿,自行车就没了。
“这是我丢第3部自行车了,如果算上学生时代丢的车,起码再多2部!” 但这不算“多”的标准。她的朋友中就有丢失7部自行车的。王凌女士说:“骑车人谁没丢过几辆自行车啊,现在都习惯了!”
印染厂的老张住6楼,从买第4辆自行车开始,他每天多了一项工作:早晨上班时将自行车从6楼扛到一楼,傍晚下班时再把自行车从1楼扛到6楼。他说,像我们工薪阶层,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生怕被盗。只有扛到家门口,才睡得踏实。
探访地下自行车交易市场
像陈金一样,不少市民在自行车丢失后,由于害怕再丢,大多倾向于买价格便宜的二手车,从而形成了“失车—买赃车—再被盗—继续买赃车—又被盗”的怪圈。
5月24日,在梅列公安分局列西派出所民警精心安排下,三明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小曾,来到龙岗新村一排和二排之间的一个地下自行车交易市场进行暗访。据介绍,这个黑车交易市场曾被打击过多次,但每一次都因证据不足,而无法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
走进这个30来米长的小巷,只见巷中间摆着10来部二手自行车,一个中年人拿了把小凳子坐在旁边。曾记者问:“有旧车卖吗?多少钱一辆?”
“有,一辆45元。”
“有没有新的?”
“没有。”
“能不能再便宜一点?”中年人指着一部比较旧的女士自行车回答,“这部30元。”
曾记者借口车子太旧问:“过几天有没新一点的?”中年人说:“不一定。”并告诉记者,市面上最好的自行车在这里都能买得到,价格只在100元以内。对话间,一位十五六岁中学生模样的男孩走了过来,看中一部半旧抗震山地车,以50元钱成交,他们之间没有任何手续。可是,没走多远,男孩折了回来问:“我骑这车会不会被公安逮住?”
中年人问:“你准备在哪里骑?”
“三化。”
“三化?没问题,你这辆车是在东新五路弄的,如果你在三化骑出了事,我赔。”
小男孩骑车走了。这时,记者小曾故意又指着一辆旧变速自行车问:“这辆车我在城关骑行不?”
“没问题,你这辆车是在徐碧弄的,如果你在城关骑出了事,我赔。”
第二天,记者小曾再次来到这里,发现情形与前一天有了变化:停在巷中间的车子有五六十部之多,其中不乏八九成新的。来往的人也多了。曾记者刚进巷子,就有三四个人凑了上来“要不要车?八成新,只卖你80元。”、“我那里卖你70元。要不?”……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生意来。
卖车人中,曾记者见到了前一天那个卖车的中年人。当天前去买车的人不少,大人、学生,男的、女的都有,其中大多数看上去像外来务工人员。一个学生模样的买车人在与曾记者的对话中说,他一周内丢了2部自行车,其中有一部就是在这里买的。
当曾记者带着拍到的录像带回到列西派出所时,正在所里整装待命的民警们就立即出发,查处了这个黑车交易市场,由于这次有记者的录像带作证,打击还算顺利。这几天,所里每天都派专人进行巡察,防止死灰复燃。
偷车就这么简单
在列西派出所,指导员高奇志告诉记者,在以往办案过程中,据案犯自己介绍,他们一般选择中午或夜深人静的时候,只要逮着机会就下手。偷车贼有一套专门开锁的工具,二三秒就能把锁打开。有的干脆就用剪钢筋的剪刀,来回两下把自行车上的锁搞定。盗贼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老搭档,一个人打掩护,一个人“干活“。“干活”的场所一般在没有物业的社区、超市门口、储存室等。盗窃得手的赃车以低价转手卖给流动回收旧货的个体商贩或修车点,有的干脆自己卖黑车,被查到就说是某某人寄自己卖的。而且由于个体回收旧车的商贩流动性大,所以赃车不易被查获。
丢车不是小事儿
丢一辆自行车,看起来“小事一桩”,但仔细一琢磨,就远远没有这么简单了。
“如果不是因为丢车现象严重,我们公司每年起码能多销售8万辆。”某名牌自行车的经销商这样告诉记者。因为名牌车是偷车贼青睐的重点对象,好多消费者因为害怕丢车而产生了“恐购”心理。
“名牌车万一丢了,岂不可惜!还不如买个杂牌车或者旧车,只要能骑就行了。” 一位消费者这样说。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些消费者费劲心思的防盗措施:将名牌车“改头换面”,专门找油漆将印在车身上的商标涂掉;故意不擦车,让它“蓬头垢面”;买车的时候不忘买上一把粗大的链锁。可就算是这样,丢车仍是“家常便饭”。
一位从事自行车经营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因为买好车怕丢而去购买质次价廉杂牌车,这种“变形”的消费观念已影响多数人心理,然而人们意识不到的是,质量低劣的自行车会带来安全隐患。价位很低的杂牌车质量很难保证。一旦出现事故对消费者造成伤害后果将不堪设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