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谋生……单车而今成了一项运动或一种职业的象征
两个明显的变化:自行车各种车型中,曾经最好卖的是28、26型的老式车,后来就是比较轻巧的24型,直到最后变速车成为主流;至于自行车的使用人群,广州市越秀区公安分局负责自行车牌照管理的戴女士告诉记者,以前来上牌的,大部分是三四十岁的机关干部和企业工人,上班途中作代步工具是其主要用途,而现在零散自行车流中的“主力”是学生、送报员、送水工……
除了他们,城市中,到底谁还在骑自行车?
◆ 学生哥:车上的成长
上午7:30、中午11:30、下午4:30,每天这三个时段的中学门前,总是被汽车、家长和自行车堵塞。放学时大门一开,五颜六色的自行车就飞一般跳出来,在大街小巷里汇成欢歌笑语。培正中学初二学生小熊站在一辆山地车的脚蹬上,晃悠悠地等着另外一个班级的好朋友阿文,他告诉记者,这辆名牌自行车是考上培正后父母给他的奖品。“我已经大个仔了,不能再让老爸老妈接送了。再说了,骑单车多自在啊,还能有自己的时间。”他吐吐舌头。
中大附属中学的梁老师分析说,现在广州实行的是就近入学的政策,大部分中学生就读的学校和家相隔都不远,但如果步行就需要较长时间,这为他们骑自行车上学提供了便利。而且中学生生性好动,骑自行车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对他们的交友、生活都有好处,因此他非常支持中学生骑自行车上学,而不是由父母接送。
◆ 送水工:脚下的生活
海印桥下,小刘弓腰踮步艰难地推着自行车上桥,后车架上是满满五桶饮用水。“一桶水是18.9升,五桶就是90多公斤!”小刘喘着粗气,满头大汗,“上一次桥,腿肚子都打晃。”
小刘是一家饮用水公司的送水工,半年前被同是送水工的表哥带来广州打工,花几十元钱买了辆二手的永久牌,改装一下就踩上它上了路。“别人是踩着玩,我得靠它吃饭呢!”小刘说,有一次送水上楼的时候,自行车没锁好被人偷走,为此心疼得一个月都没睡好。
靠自行车“捞生活”的还有送报工和替小饭馆送盒饭的。在广州,一些现代化手段无法触及的地方,“原始”的东西得以保留,自行车因其价格低廉、善于穿街走巷,成了“原始”的谋生工具。
◆ 游戏者:自在的人生
随着自助游的兴起,一股自驾单车游的风气正在大中学校和各种白领俱乐部兴起。从事IT行业的杨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从两年前开始加入一家以学生为主的自行车协会后,就开始频繁地骑自行车出游。如今,他已经用两个轮子“走”过了广东一半的山山水水,下一个目标极其远大———从广州经广西、云南,一路骑到拉萨去!
不仅是年轻人,茂名的一位退休工人刘永佳,花了四年时间,骑自行车游历了亚、非、欧、南美四大洲的57个国家和地区,行程达5.3万多公里。
当然,自行车也是一种极限运动。这种自由式BMX(BICYCLEMOTOCROSS)自行车的车身一般采用合金制成,可以承受从几米高的地方摔下的冲力,设计上也有许多特殊之处,如不受车闸线的限制,可以做360度转动的车把,前后轮都有可供脚踩的“火箭筒”等,一辆车只要换一些小的零件就可以做出不同的玩法。在广州的海印桥脚、滨江路和英雄广场一带,就经常可以看到一帮一身炫目打扮的学生哥踩着BMX在台阶上做出各种花样,引得周围一片喝彩。
◆ 返朴者:生活的方式
就在大多数人纷纷为私家车抛弃自行车的时候,却有人在拥有私家车的同时,重新骑起了自行车。
某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林先生,就是这么一位。他家里有一辆本田却不常开出门,平常靠一辆普通的单车上下班。“我不止一次被人说‘痴线’了,其实骑自行车有什么不好,环保,还能锻炼身体。”林先生说,“我喜欢以前骑自行车的日子,自然的生活才是最好的。返朴归真吗!”
但即使如此,自行车在林先生的交通方式中最多也只占到三分之一。他坦言,赶时间或是去稍远点的地方,自行车很难帮得上忙,地铁和开车占据了另外三分之二。“我想,自行车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林先生说。 (闫修彦 叶健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