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山露水:电动自行车一夜走红
2003年,自行车家族的一个异类——电动自行车刚在我市登陆亮相,就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仅需0.5度电就能跑上二三十公里,且又无任何污染。速度至少是人力自行车两倍以上的电动自行车,以极大的优势冲击了自行车市场,一些上班族、年老体弱的人经不住诱惑,纷纷掏钱购买电动自行车。消费者的青睐自然刺激了经销商,一些经营人力自行车的商家见经营电动自行车有利可图,纷纷转向经营,开起了规模不等的专卖店,专门从事电动自行车的零售批发,在最高峰时,城区仅成绵路上就出现了10多家电动自行车专卖店。
好景不长:专卖店成了“杂货铺”
就在各商家纷纷看好电动自行车这一行时,政府出于多方考虑,对这一朝阳产业实行了限制,全国许多大城市先后对电动自行车下达了“封杀令”。我市也于去年3月25日停止了对城区电动自行车的上户,使电动自行车的销售蒙上了一层阴影。消费者见城区电动自行车上不了户,纷纷打消了购车念头。昔日红火的车市一下又变得冷冷清清,许多商家对此一筹莫展。为打破僵局,一些商家又把目光对准了农村消费者,但几经实践,他们终于失望了:电动自行车的里程及承载设计根本不适合农村的交通现状和农民的实际。实在无奈,商家又寄希望于交通条件较好的城市郊区。然而,郊区有限的消费者根本就难以养活一夜冒出来的大批经销商。一些底气不够实力不足的商家见状纷纷“撤漂”,剩下一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商家苦苦挣扎。原来有10多家专卖店的成绵路如今仅剩4家,大多商家每天也只能卖出一二辆电动自行车。与以前日销售一二十辆还不值一提的“好日子”相比,现在紧巴巴的“苦日子”真正是有点没法过了。为支撑门面,商家只好将专卖店开成“杂货铺”,单车、童车一并经营。
翘首期盼:电动自行车路在何方
由于对电动自行车究竟是属“机动”还是“非机动”车辆一直争论不休,因此,相关部门对电动自行车的使用也未及时作出明确规定。不过,去年10月28日通过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将电动自行车划归为非机动车辆。至此,这个出身不明的“野孩子”终于有了合法的身份,但美中不足的是,对其能否上路行驶这一关键问题仍未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对电动自行车究竟能否获得“上路权”,不仅产销用三方,就连一些职能部门也持怀疑观望态度。而只有获利才能生存的经销商对此更是翘首期盼。而电动自行车的主要消费群体,城区消费者同样渴望有关部门能早日解除“禁令”,让他们用上这种“好得不得了”的交通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