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轻便摩托车相差无几的助力车满足了消费者对动力交通工具的需求;而国家对助力车实行的自行车管理又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和方便,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大批摩托车企业竞相挤入助力车领域。
助力车在我国出现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其原始的表现形式是自行车上装上一个小型的动力装置往往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适合在自行车上方便地安装的小型汽油机。本世纪80年代,日本的“小松”、西德的“萨克斯”小型汽油机开始进入我国市场,我国少数企业开始在自行车的基础上,设计适合安装这些发动机的独立的助力车车型。90年代初期,国外企业开始以整车涉足我国助力车市场,意大利的“霸伏”、美国的“汤姆斯”助力车以其可靠的动力和完备的声光系统首先赢得我国经济发达城市部分消费者的青睐。受到这些洋货的启发,1995年下半年,济南轻骑的“金鸟”助力车全面推向市场,这一举措几乎成了我国助力车工业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导致我国助力车行业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一个几乎由摩托车工业转型形成的,主要依靠行业投机行为支撑的我国新的助力车工业格局开始形成。
由于我国摩托车行业已颇具实力,摩托车工业已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所以当摩托车生产企业将已有的轻便摩托车巧妙地改型成助力自行车推向市场时,市场立即表现为强劲的旺销势头。形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轻便摩托车相差无几的助力车满足了消费者对动力交通工具的需求;而国家对助力车实行的自行车化管理又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和方便,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于是乎,摩托车企业竞相争取助力车生产的“通行证”,原来已经滞销的轻摩一下子变得前程似锦。在这次助力车“革命”的浪潮中,吃了亏的助力车行业的“元老”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思索后,立即回过神来,赶紧组织配件组装助力车推向市场;甚至,一些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摩配经营业主也不甘示弱,轻而易举将自己升级为助力车制造业主。
世界工业史上从来没有一种产品像我国的助力车这样几乎不要开发投入便在短期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世界经济史上也从来没有一个行业能像我国的助力车行业这样突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尽管对我国近几年出现的“助力车现象”众说纷纭,但是如果用理性的眼光客观地评价我国目前的助力车工业和助力车行业,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目前的助力车工业是摩托车工业的转型工业;我国目前的助力车行业是一个依靠行业投机为支撑的行业。
一、助力车行业投机行为
◆ 投机行为之一:摩托车改装助力车
自从济南轻骑推出第一代“金鸟”助力车以来,不少摩托车的基础上,将发动机气缸容积缩小为36ml,再在车辆上加没脚踏机构,经过这样一改造,原来的摩托车即变成新品助力车了。这一投机行为利用了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对助力车概念界定过份简单的漏洞,巧妙地将摩托车(主要是轻便摩托车)以助力车的形式推向市场,迎合了消费者希望拥有摩托车但又不愿接受交通管制以及承担有关费用的心理。实际上,经过这种简单改造形成的助力车,其性能不可能符合助力车的性能要求。比如骑行功能,有关标准中规定必须能够人力骑行且骑行速度应能达到一定的标准,但在目前市场地位的踏板式助力车上,骑行功能根本无法实际使用。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座垫较宽,人的双腿横向拉宽后对踏脚的有效力矩大大降低,不符合省力的要求;二是车辆重心较低,加上踏杆必须要有一个力臂,当力臂处于垂直方面时,力臂端的骑行踏板离地距离太近,无法适应凹凸不平的路面。因此,严格地讲,这种骑行功能即使通过了,也是不合格的。再如:发动机设计时要考虑排量、动力、输出轴最高转速等多种因素,仅仅简单地将发动机气缸缩小而成的发动机其有关性能指标和经济性肯定大为降低,由此而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 投机行为之二:摩托车贴助力车标签销售
部分摩托车企业由于盲目投产,致使大量小排量摩托车严重积压,因此在取得助力车生产的“通行证”后,为了省时省力,干脆将摩托车上的标签换成助力车标签换成助力车标签,然后瞒天过海推向市场;或者通过有关渠道办齐助力车手续后卖给用户。一些企业甚至干脆“挂羊头,卖狗肉”,卖的是助力车,生产的却是地道的摩托车。这种投机行为利用了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管理上的漏洞,甚至采取某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回避了技术监督,通过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非法牟取暴利。
◆ 投机行为之三:别人开发我享用
相当一部分助力车生产企业根本不进行产品开发,市场上流行什么样的车,他们就装什么样的车。正所谓“配件可以买,装配很简单,技术用不着,知识产权我不管”。这种“别人开发我享用”的投机行为在我国有相当的市场。在助力车行业中,一种新的车型出现不久,只要市场销售形势看好,立即就有人着手仿制,当开发者刚刚批量投放市场时,仿制品也跟着出来了。由于仿制者所注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