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汽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发展速度被中国汽车人骄傲地称为“汽车元年”;而在刚刚过去的2003年,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则开始进入了繁荣时期,各种现象开始显现。
◆ 现象之一:产量突破400万 车型结构发生变化
事件:押2003年1~11月全国汽车产量突破400万辆,其中轿车产量180万辆。
点评:2003年伊始,业内人 士就根据2002年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大胆预测:2003年全国汽车产销将可能突破400万辆。现在看来,当时的预测并非盲目乐观,400万辆大关仅用11个月就完成了。
在汽车产销走高的同时,我国的车型结构却悄然发生了变化。产销总规模的快速增长几乎是在依赖轿车单一车型支撑,其他车型增速大幅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乘用车型的快速增长、商用车型市场占有率的下降,表明我国传统的以生产资料为消费目的的汽车产品结构得到重大调整。
◆ 现象之二:各地纷纷建厂 汽车投资开始发热
事件:上海投资500亿元建造上海国际汽车城;北京构建“一个基地、三个板块”的汽车工业新格局,到2010年想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广州联手本田,规划3年内汽车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南京联手长安、福特准备建设轿车生产基地;沈阳投资200亿元修建汽车城?鸦美的投资20亿元整合云南汽车项目,计划建成整车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云南美的汽车工业城”。
点评:据业内人士估计,全国各地正在规划的汽车年生产能力已超过1000万辆。汽车这块“香饽饽”的诱惑力开始显现。经过2002年,各省市政府均看到了汽车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巨大带动作用,先后提出“以汽车工业为龙头”的经济发展计划。
专家指出,2005年取消汽车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限制后,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将使我国汽车企业面对严峻挑战,目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能力扩张存在巨大风险。2003年8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抑制盲目重复建设 引导汽车工业健康发展》的公开谈话,以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干预了各地投资过热的问题。一直在酝酿之中、可能于今年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也将对汽车产业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施以重典,鼓励汽车行业的兼并重组,以确保中国汽车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 现象之三:跨国汽车公司完成在华布局
事件:2003年9月8日,戴-克与北汽控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产品将包括多种乘用车、高级轿车?穴与北京吉普?雪、各种商务用车?穴与北汽福田?雪及关键零部件等,双方合作项目的投资总额预计为10亿欧元;
2003年10月,国产宝马在沈阳下线;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比尔·福特与长安汽车集团签署了一份意在扩张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谅解备忘录;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访华;
2003年12月,发改委批准戴-克与台湾中华和福建汽车合作的轻型车项目,项目投资总额2亿欧元。
点评:以10月份国产宝马在沈阳下线并在全国上市为标志,全球汽车业的核心——跨国巨头们均已顺利完成了在中国的本土化生产布局。
比尔·福特的访华让人们看到福特在中国加快了脚步?熏瓦格纳则把即将国产的凯迪拉克和通用的汽车信贷业务带到了中国。丰田也和中国最大的汽车企业——一汽进行了全面的战略合作,拿来四种车型:花冠、皇冠、陆地巡洋舰和霸道。
与往日相比,2003年,在资金注入、车型引进、形成产品系列、销售权、金融信贷、汽车文化等各个方面,国外厂商已加大了对中国汽车业的“全面渗透”和全面控制。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国外厂商已由幕后走到台前,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已是国外厂商的竞争,预示着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 现象之四:民营资本大举进军汽车业
事件:2003年年初,传出“电池大王”王传福入主福莱尔,贵州新世纪汽车投资公司承包贵航云雀,宁波华翔集团控股中兴汽车等消息;
2003年3月30日,吉利集团CEO徐刚与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国润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贺学初在深圳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合资组建并共同经营浙江吉利国润汽车有限公司;
2003年12月17日,格林柯尔国际集团宣布收购江苏亚星客车国有股。
点评:2003年民营资本大举进入汽车行业,标志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不再只是拾遗补缺,而是开始进入主流领域、支柱行业。同时,它也预示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垄断局面将被打破,必将对传统的国有大企业造成巨大冲击。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和资本实力,可以改变国有汽车制造企业僵化的管理体制、陈旧的市场运作机制和前期投入资金的先天不足,让资本资源得到 |
|